證券時報記者 劉敬元
4月下旬,A股五大上市險企將集中發布2023年一季報,這也將是新保險合同準則之下披露的首批財報。
新保險合同準則即《企業會計準則第25號——保險合同》,又稱“中國版IFRS17”,業界對于新準則實施的影響已有諸多討論,多家上市險企也在3月份的業績發布會上進行了解析。
(資料圖片)
五大上市險企同步執行
根據規定,在境內外同時上市的企業,以及在境外上市并采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或企業會計準則編制財務報表的企業,自2023年1月1日起執行新保險合同準則;其他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的企業自2026年1月1日起執行。
這意味著,中國人壽(601628)、中國人保(601319)、中國平安(601318)、中國太保(601601)、新華保險(601336)等A+H股上市保險公司自2023年開始實施新準則,與國際同步;非上市保險公司實施日期為2026年,較國際實施日期推后3年。
隨著“中國版IFRS17”實施時間的確定,保險公司執行新金融工具準則IFRS9也得以確定。此前,國內上市保險公司中僅中國平安執行IFRS9,今年將是上市險企同步執行IFRS17和IFRS9的首個年份。
“總體來看,IFRS17有利于增強整個保險行業會計的透明性、一致性和可比性,有利于全球保險業務的健康發展,這也是該準則研發20年的原因所在。透明性增強,不同主體之間有很好的可比性,這樣更方便公司及投資者決策。”中國人保首席財務官周厚杰稱。
更能反映險企實際收入
就保險公司財報影響而言,新準則帶來的最大變化之一就是保費收入確認計量的調整,將由此前的保費收入改為保險服務收入。
在此前的保險合同準則下,保險公司通常在收取保費的當期即全額確認為保費收入,但其中有很大部分收入是“負債”,這相當于銀行將客戶存款全部計入營業收入。因此,長期以來保險公司的利潤表被認為獨樹一幟,除了因為眾多精算假設使得經營結果帶有模糊性,還因為其營業收入與其他行業不可比。
當然,在此前的保險合同準則下,保險公司在收取保費當期即全額確認為保費收入的同時,還通過計提準備金來調整對利潤的影響,但這仍讓保險業的營收存在虛高。另外,在保險公司當前收入確認原則下,收入確認的時間跨度為交費期,與公司提供服務的保險合同期限并不匹配。
新保險合同準則要求,保險公司要隨著服務的提供確認收入,即將承保相關的收入與公司提供的服務掛鉤,在保險合同期限內確認保險服務收入。
此外,新保險合同準則要求公司僅確認與保險服務相關的收入,對于其中的投資成分(指在任何情況下,保險公司均需償付給保單持有人的金額,可簡化理解為保單中的儲蓄成分)不應確認。
財政部會計司相關人士此前表示,新準則要求保費收入分期確認并剔除投資成分,將導致保險公司特別是壽險公司的收入出現較大幅度下降,但可以更真實地反映保險公司的實際收入水平。新準則關于保險服務收入確認原則的調整,將更真實地反映保險公司的經營成果,同時也與銀行等其他金融機構確認收入的原則保持一致。
粉飾財務業績受到抑制
財政部會計司有關負責人表示,實施新保險合同準則有利于抑制保險公司粉飾財務業績,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原準則下,精算假設調整對未來利潤的影響直接計入當期損益,導致個別保險公司為粉飾當期財務業績不惜虛假調整精算假設。新保險合同準則下,精算假設調整對未來利潤的有利影響不允許計入當期損益,必須在未來提供服務期間逐步確認,這使得保險公司利用調整精算假設來調節當期利潤的目的落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利潤操縱行為。
新保險合同準則下,首日利得不得確認的原則未發生變化,但合同服務邊際的后續計量方式發生了變化。即現行保險合同準則下,所有經營經驗偏差和假設調整帶來的估計變更均在當期立即于利潤表中確認;而新保險合同準則下,合同服務邊際的后續計量采用滾動方式,即未來隨著合同服務邊際的釋放分期于利潤表中確認。
整體上,保險業務的利潤相較于此前準則更加穩定。不過,由于資產端同步執行新金融工具準則IFRS9,更多的金融資產被分類為公允價值計量,市場波動會直接加大利潤的波動。
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變化是凈資產的波動性或也加大。現行保險合同準則下,按照“償二代”相關規定,壽險準備金計量采用的折現率假設基準為750天移動平均國債收益率曲線,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平抑市場波動。而在新保險合同準則下,準備金計量的折現率假設基礎為即期利率,體現公允價值,這將會加大準備金計量結果的波動性。
同時,作為一項會計政策選擇,新保險合同準則允許公司選擇將金融風險的變化(主要是折現率假設的變動)對負債的影響計入其他綜合收益。因此,新保險合同準則下其他綜合收益將同時體現資產端和負債端所受的影響。
中國太保財務負責人、總精算師張遠瀚提到,雖然固收類資產公允價值計量與利率波動方向相反,會抵消一部分準備金波動的影響,但總體還是會使得凈資產的波動增大。
新華保險副總裁、首席財務官楊征表示,新準則并不是對舊準則的簡單演化,新準則在指標口徑、經濟實質、原理、路徑、確認計量等方面都有實質性變化。行業和外界都需要逐步適應,經營管理層要展現更加適合公司的經營結果,需從前端經營入手,以資產、負債、資產負債匹配等一系列經濟行動來逐步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