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契銳評
4月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公布:
【資料圖】
CPI同比上漲0.1%。環比下降0.1%;
M2同比增長12.4%,較去年同期高1.9%;
M1同比增長5.3%,較去年同期高0.2%;
M0同比增長10.7%。
社融規模359.95萬億元,同比增長10%。
M1M2剪刀差加大,CPI持續下行。
盡管CPI連續兩個季度持續下行才會被認定為通貨緊縮。但數據一出,市場中“通縮”情緒快速加劇。
盡管很快有多家研究機構、市場機構專家學者公開否定已步入“通縮”通道,但就作為平滑社會風險的保險業而言,如何做好“通縮”環境下的應對,則是必備的功課之一。
畢竟,經濟學界有觀點認為,如果說通貨膨脹是一場重感冒,通貨緊縮就是癌癥。因為,通貨緊縮往往被視為經濟蕭條的前兆。
就保險業而言,實質影響或許更多。
仍以預定利率下調至3%來說,此前已有反復論證,除保險產品的收益下行外,保險產品會變得更貴。
而一旦通縮變成既定事實,則消費者會普遍認為包括豬肉、保險在內的所有產品的物價都會比現在更便宜,基于此,越來越多的人就會選擇推遲消費,而推遲消費的結果,自然是當下的需求越來越不足。
反映到保險產品上則是,盡管保障型產品的價格從設計之初就已提升,但當所有的消費者都預期其價格應該會越來越低時,投保數量就會整體減少,進而整個產品體系的精算假設出現偏差,最終則可能是公司主體的整體性經營虧損。
就我國而言,近三十年來大致有過三次較為明顯的通縮,分別是1998年、2002年和2009年。在這個過程中,保險業的整體發展速度應該說并未受到太多影響。
但前提是,彼時以民營企業、互聯網企業、高科技企業為代表的經濟體或個體,整體處于信心高漲的巔峰期。
此一時彼一時。在當下全面恢復信心的大背景下,保險業要想順利渡過這一“癌癥期”的壓力顯然更大。
當然,很多時候困難亦是雙向的。
在價格下行的預期環境下,可以分別從產壽兩個維度來看。
就壽險的保障型產品而言,近年來陸續出現的網紅產品則頗具借鑒意義。
從百萬醫療到普惠保,保險產品本身的價格不斷刷新社會公眾的認知,盡管此后此類產品廣被詬病保障不足等等,但其卻極大的激發了社會公眾的消費意識并實實在在地轉化為消費行為。
就產險的商業車險而言,5月起,北京等多地已啟動新一輪的費改,浮動系數下調至0.5,在這一過程中,一個典型的場景下,保險公司在4月份營銷過程中,已有消費者反饋因看到相關新聞報道,且自己持續未出險,故,投保時間會延遲至5月。
就普通家用轎車而言,從0.65降至0.5,車險的價格實質優惠的幅度或許不過百元,但消費者卻選擇了更低價。
換言之,除交強險外,商業車險更是典型的價格敏感性產品,當消費者的價格預期持續下行時,商業車險0.5的地板價或許已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預期,商業車險“脫保”的車主數量或許會越來越多。
反觀全球成熟市場,監管維度商業車險幾乎不會設限,各家公司只能不斷加強自身的風險管控能力、定價能力等來壓降成本,讓利消費者。
全球走得通的路,在我國亦有可能走得通。而通縮則可能是一個最好的契機,畢竟,讓市場死掉不如讓市場回歸市場。
如上,僅僅限于有限的認知,保險業應對通縮要做的遠不止于產品端,持續通縮背景下,保險公司的整體經營邏輯或許都要重塑。未雨綢繆,不得不行。
< END >
最近微信公眾號又改版了
不是星標的訂閱號
大概率就不會收到推送
為了大家能第一時間收到保契的消息
請大家給公眾號設一個星標
設置星標的操作只要下面的兩步就能設置好了!
BaoQi
投稿郵箱
baoxianqiyue001@163.com
微信交流
JZF012188
版權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無法核實真實出處,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從該公眾號轉載文本至其他平臺所引發一切糾紛與本平臺無關。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保契。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