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中原高速(600020)公告“劇透”中原農險要啟動第二輪增資擴股一事后,如今,時隔不到一個月,中原農險的增資計劃就揭開了面紗。
5月15日,中原農險發布公告稱,公司擬增發189102萬股,將公司注冊資本由21.0898億元變更為40億元,擬增資的股份由兩家地方國資背景股東,即河南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河南投資集團”)和河南農開產業基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河南農開產業基金”)認購。
【資料圖】
需要注意的是,除中原高速不參與增資外,其他現有股東均不參與這一輪增資,這也意味著若增資獲批到位,中原農險原股東股權將被稀釋,其股權結構也將迎來新的“排列組合”。尤其是第一、二大股東紛紛更換,這樣的變化于中原農險而言意義幾何?站在行業視角,在近年農險市場保費規模快速攀升的情況下,以中原農險為代表的專業農險公司又面臨著怎樣的機遇與挑戰?
從此次發布的增資公告看,河南投資集團與河南農開產業基金均為新股東。其中,河南投資集團出資144602.4萬元認購120502萬股,河南農開產業基金出資82320萬元認購 68600萬股。
若增資順利完成,河南投資集團將以持有中原農險30.126%的股權比例排在第一位,河南農開產業基金則以持有17.15%的股權比例排在第二位。中原農險原來的第一、二大股東將依次順延,成為第三、四大股東,持股比例分別變為15.75%、13.636%。
需要注意的是,其實這次增資早在4月中下旬中原高速發布的公告中就已透露。根據當時的公告,中原高速稱,考慮到“公司目前正處于鄭州至洛陽高速公路建設的關鍵階段”,于是中原高速做出不參與中原農險增資擴股的決定。而且,中原高速表示,這有利于聚焦主責主業,釋放融資壓力,助推“13445”工程建設目標。
此前『A智慧保』進行了分析:
2023年4月24日
中原農險擬增資近23億,蓄力“大農險”!二股東緣何缺位?
除中原高速不參與外,其他原股東也均未參與此次中原農險的增資擴股計劃。不過,這次新增加的兩家股東卻與部分“老股東”有著些許聯系。
具體來看,河南投資集團為中原農險股東漯河市郾城區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簡稱“漯河郾城農村信用社”)的控股股東,持有漯河郾城農村信用社 95.9253%的股權;而河南農開產業基金則是中原農險原第一大股東河南省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簡稱“河南農綜開發”)的全資子公司。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漯河郾城農村信用社也是中原農險的“新股東”,是通過“以物抵債” 的形式取得中原農險1.422%的股權,這一股權原本的持有者為漯河市經濟發展投資總公司。
于新股東河南投資集團而言,選擇投資中原農險,或是為了實現其大金控的目標。據悉,作為經河南省政府批準設立,經營河南省政府授權范圍內國有資產的國有獨資公司,河南投資集團是河南首家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試點單位,系河南省政府投融資主體。從金融板塊看,河南投資集團參控股中原銀行、中原證券(601375)、中原信托、河南資產、保險經紀,擁有銀保監會、證監會發放的5張金融業務牌照,全資控股擔保、租賃、保理等若干地方金融牌照。
河南投資集團曾表示,不斷加大對金融企業投資,組建金融控股公司,通過聚焦戰略規劃、風險管控、協同賦能,打造全牌照金融資本綜合運營平臺。但從目前看,保險公司牌照仍然是其缺少的“一環”,為此,拿下中原農險大股東席位,無疑將為河南投資集團打造大金控平臺“再下一子”。
再看河南農開產業基金,一家以從事商務服務業為主的企業,但主要方向還是農業方面,這與其母公司有關。據悉,作為河南農開產業基金的母公司,河南農綜開發是中原農險目前的第一大股東,其核心業務包括產業投資、基金管理、融資租賃、投資擔保、扶貧搬遷、投資企業。其中,產業投資方面,以現代農業投資為主線,重要業務包括通過股權投資方式,支持河南農業龍頭企業,促進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等。
雖然河南農綜開發未出手對中原農險增資,但通過旗下產業基金公司“出手”,亦體現了對中原農險這家河南省第一家保險法人機構的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兩家新股東中,無論是從河南投資集團還是河南農開產業基金的背景來看,實際皆為當地國資背景,穿透來看實控人均為河南省財政廳。這意味著中原農險的發展再獲地方國資加碼支持。
在險企增資難、民營股東投資謹慎的大環境下,中原農險能夠得到地方國資背景新股東的大力支持,無疑令人艷羨。站在行業維度看,其實這也是近年來政府部門重視“三農”發展,農險業務保費規模快速擴張大背景下,專業農險公司試圖在農險業務上加速發力的側影。
如作為專業農險公司的一員,身居農業大省的中原農險自2017年以來,保費規模連續六年居河南省第一位,種植險、養殖險市場份額均居河南省第一位,全國農險市場排名第八位。不過,就目前的中原農險而言,其業務規模與范圍仍然相對較小。截至目前,該公司只有3家省級分公司,即河南、內蒙古、黑龍江分公司。
今年年初,中原農險全面啟動“大農險”綜合服務行動,統籌布局和推進農業農村保險工作,著力打造保險服務“三農”的新樣板、營造金融保險的新生態、塑造企業功能的新價值。為推動“大農險”綜合服務計劃落地,中原農險還擬定了具體的行動方案,并預計至2025年年末,“三農”領域保障產品庫千款以上,綜合風險保障水平達萬億級別。當然,此次增資能夠順利落地,對于中原農險而言,也將成為其農險業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力。
除中原農險外,近兩年多家專業農險機構亦強化對農險業務的重視。如年報數據顯示,2022年,陽光農業相互保險經營的涉農保險(溫室大棚保險)成為其第五大經營險種,當年實現保費收入0.31億元,承保利潤170萬元,而2021年度和2020年度該險種并未進入該公司前五大經營險種。
國元農險方面,盡管該公司前五大經營險種中未有農險業務,但該公司在2022年年報中指出,獨立董事特別建議改善用人環境、吸引專業人才,促進農險、健康保險轉型升級,同時積極主動融入國家鄉村振興計劃,推動農業保險發展,積極應對政策變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日前,國元農險還特別在河南省地市級分支機構和縣級機構招聘多位農險業務崗位專業人才。詳見:
2023年5月13日
專業農險國元發力:山東分公司競聘老總,中原地區亦招兵買將
相比之下,農險業務在太平洋(601099)安信農險公司整體業務中占比更高,2022年報顯示,農業保險成為該公司保費收入居首的險種,當年實現原保費收入11.73億元,同比增長9.52%。承保利潤為125.08萬元,較上一年度扭虧為盈。
不得不說的是,專業農險公司對農險業務重視程度的加深,與當前國家及監管政策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支持“三農”發展下,農險市場保費規模快速擴張的背景息息相關。詳見:
2023年4月18日
農險持續擴張,保費大增42%!補貼扶持下,可持續道路如何走?
隨著農險逐漸成為財險機構發力非車險業務的新引擎,作為專業農險公司在此險種上加速布局無可厚非。
市場的快速發展、政策的強力推動,讓諸多專業農險公司看到了農險市場廣闊的發展前景。但深入來看,潛在的挑戰仍不容忽視。
第一重挑戰便是來自頭部險企在農險業務上加強投入、攻城略地的競爭壓力,根據財險“老三家”2022年財報數據可以看出,近兩年,頭部險企皆在農險業務上大力投入。如人保財險2022年的農險業務原保費收入同比增長22%,承保利潤扭虧為盈,同比大增1878%;太保產險的農險業務收入也同比增長32.7%,承保利潤增近692.9%。
作為財險“老三家”之一的平安產險近年來亦在農險業務上加速積累,該公司2022年不僅聯合高校研究機構推出業內首份《科技助力農險高質量發展白皮書》,據介紹,平安產險還完成了360余款指數保險產品儲備。該《白皮書》預計2025年我國農險保費規模有望超責任險,成為僅次于健康險的財險公司非車險第二大險種。
第二重挑戰便是農險業務已從最初的“冷板凳”進入群雄逐鹿時代,蛋糕誘人但分食者眾多。如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近年來,農險經營機構由最初的個位數增加到如今的近40家,包含5家專業農業保險公司和30余家經營農險業務的綜合性保險公司。
第三重挑戰實則來自專業農險公司自身,一方面,結合近兩年的年報數據可以發現,盡管作為專業農險公司,但很多險企并未把農險業務作為主導業務發展,該險種未進入到公司前五大經營險種,反而在車險、健康險等業務上投入更多,前些年追求大而全的經營思路;另一方面,專業農險機構的經營范圍相對頭部險企較窄,想要發力全國、做大做強,還需進一步開拓經營區域。如今回過頭來,專業農險機構想要重拾農險“大旗”,雖說“船小好掉頭”,但無論是在專業人才培養、資金投入、戰略落地還是經營范圍擴容上,皆需要時間和各種客觀條件因素的配合。
第四重挑戰源于農險業務經營本身的難點,不可否認的是,盡管在財政補貼政策支持下,近年很多險企的農險保費收入“不愁”,但一旦遭遇大災年份且承保區域相對集中,那么勢必會對險企的賠付支出帶來一定壓力。
并且,農險業務還對險企的現金流提出考驗,太平洋安信農險就在2023年第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中指出了農險應收財政清算滯后的問題,坦言公司的主營業務為農險,約占總保費 60%,其中財政補貼占農險保費的 16%左右。根據《上海市市級財政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資金管理辦法》,財政補貼采用當年預撥、第二年清算的模式,因此,農險應收財政補貼滯后并對公司現金流產生了一定影響。公司積極與各級農業農村委、財政等部門進行溝通,優化財政補貼撥付流程,使補貼款能盡早到位;另外,安華農險也在2023年第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中提及,2023年二季度在信用風險方面,將繼續加強農險應收保費的清收,加快賬齡較長的應收保費的催收工作,降低交易對手違約風險。
由此不難看出,對于中小型體量的專業農險公司來說,重拾農險“大旗”可謂機遇與挑戰并存,但若能積極應對挑戰并加速把握先機,相信其農險業務專業優勢將進一步夯實。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A智慧保。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