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賽道已經決出勝負了嗎?
【資料圖】
從2023年1-3月的數據看,狹義乘用車零售銷量達426.2萬輛,同比下降13.4%。而新能源汽車的銷量達到131.3萬輛,同比增長22.4%。顯然,傳統燃油車正在拖累大盤,而新能源汽車成為市場增長的主要動力。
但誰是新能源市場的主力軍?答案是低端車型。
具體到3月的數據來看,A00級+A0級+A級純電,占到了市場總量66%的份額。這意味著,所謂的新能源大趨勢,背后全是靠低端產品來支撐數據。其中,售價普遍在5萬-10萬元的A0級車型,更是達到了驚人的29%份額。
在中國,小車的市場空間還是較為廣闊的。純電動小車在用車成本、保養成本等方面,確實對傳統燃油車進行了快速替代。但從技術本身而言,微型和小型純電車幾乎沒有任何壁壘,但凡有資質和工廠就能造出來。
沉迷于低端市場所帶來的銷量成績,對中國汽車產業鏈向上、制造業向上以及品牌向上,沒有任何好處,甚至會因此錯過下一代技術的窗口期。
電動化賽道,“殺手锏”要來了整個新能源汽車轉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開荒。早期的新能源汽車轉型,是以中低端車型為主力,將電池粗暴地塞進燃油車平臺中;第二階段,野蠻生長。補貼的刺激,讓車企開始瘋狂堆砌電池、提升電機功率,導致安全問題日益嚴峻。
當下的市場即將進入到第三階段,價值回歸。消費者對于品牌、產品、技術有了深刻的認知之后,其選擇更加理性。想要在這一階段取勝,靠的絕不是低廉的價格,而是顛覆性的技術。
就拿續航里程來說,以往的解決方式是堆電池,但隨著電池容量增加,不僅使其邊際收益遞減,還會讓車變得更笨重。打破技術壁壘的最好方式,是提升整車平臺的電壓。
從物理學來講,在相同的功率輸出下,800V平臺要比400V所需的電流更低。如此一來,高壓電纜的橫截面積幾乎可以減半,在車輛的輕量化方面會有著更加明顯的優勢,同時還可節約更多的安裝空間。反應到實際應用中就是成本、輕量化、EMC干擾的降低,以及充電效率和續航里程的提升。
以誕生于J1高性能純電平臺的奧迪RS e-tron GT為例,它是奧迪首款系統電壓達到800V的量產車型。由于800V高壓系統的引入,整車電纜的橫截面積、重量及電力傳輸損失大幅度減少。通過800 V高功率充電站,奧迪RS e-tron GT可實現最大270kW的充電功率。
除此之外,800V平臺的發熱與損耗僅為其1/4,對整車散熱系統的壓力也會大幅降低。因此可以帶來更強勁、更持久的動力輸出表現,即便是在賽道這樣高強度激烈駕駛下也可從容應對。
還是奧迪RS e-tron GT為例,其搭載的前電機輸出功率為175 kW,后電機輸出功率為335 kW,系統綜合輸出功率為440 kW,總扭矩為830 N·m。而在超級增壓模式下,瞬間475kW的峰值功率在起步階段可瞬間爆發,百公里加速僅需3.3秒。
在兩檔高性能變速箱的加持下,RS e-tron GT的動力性能改善超10%。第一檔為奧迪RS e-tron GT提供獲得令人興奮的加速度;第二檔在高速行駛時,提供高效率、高動力與加速儲備,助力實現250 km/h的最高車速(電子限速)。
所以,800V平臺真正硬核的能力不在于充電速度,而在于重量的減輕以及能效的提升。更重要的是,高壓技術可以通過平臺共用零部件,快速實現規模效應。將800V所帶來的高性能技術不斷下放,從而提升產品在主流市場的競爭力。
于是,繼J1平臺之后,奧迪推出的高端純電PPE平臺,就同樣搭載了800V電氣系統,支持高壓蓄電池技術與270kW充電功率。
基于PPE平臺打造的車型的電池尺寸和軸距都可進行拓展,以此來快速適用不同的細分市場。根據規劃,PPE平臺將涵蓋從SUV、Sportbacks、Avants 和 Crossovers 等高檔中型車到豪華車。代表車型有:A6 e-tron、Q6 e-tron、skysphere、grandsphere、urbansphere、activesphere等等。
硬核技術的延續性,是顯而易見的。基于PPT平臺的奧迪A6 Avant e-tron概念車,搭載前后雙電機的的總輸出功率可達350kW,最大扭矩達到800N·m,百公里加速時間低于4秒。這對于主流的C級市場,進行了降維打擊。
至此,奧迪在電動化時代的四大平臺產品,已在中國市場完成了全面的布局。可以說,奧迪是行業內電動化平臺數量最多的品牌,基于MLB Evo、MEB、PPE、J1四大車型平臺全面發力純電動領域,覆蓋各級別細分市場。
充電焦慮,是時候去直面了產品矩陣鋪開之后,充電基建也該全面鋪開了。
根據尼爾森的《六國新能源汽車消費者購買意愿研究》顯示,消費者對于新能源汽車的擔憂主要在充電方面,例如充電時長、充電基礎設施的可用性、家庭充電樁的便利性等。
在中國,充電站運營者主要有第三方充電樁運營商和車企自建運營兩大陣營。
但第三方的公共充電存在著“找樁難、體驗差”等疑難雜癥。據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針對國內十個城市充電樁使用情況的調研顯示,公共充電樁損壞率達到了20%,充電車位被燃油車占用達到了35.9%。
與公共充電樁相對比,品牌專屬充電站具備企業“專屬”特性,同時還具備“超快充”的特點。據《2021中國電動汽車用戶充電行為白皮書》統計,從充電設施功率看,超87%的用戶傾向選擇120kW及以上大功率充電樁。
在此情況下,為增強競爭力,大多數車企都在超快充路線上進行技術研發。而建立品牌專屬充電站,則是車企超快充技術落地的具體實踐。
奧迪品牌在華的800V快充站也相繼建成,并在2022年底陸續開通使用。該快充站功率最高可達360kW,最大電壓為1000V,兼容奧迪800V電氣架構的功率需求,并且可適用于未來更快的充電需求。
首先,車樁合一讓安全有保障。
目前大部分充電樁,都在通過提高電流來實現大功率充電。根據焦耳定律Q=I[gf]b2[/gf]·R·t,當通電時間與電阻不變時,熱量與電流的二次方成正比。所以,大電流快充勢必會在充電過程中產生巨大的熱量。這既考驗車輛的熱管理系統,也對充電樁的運營商和制造商帶來不小的難題。
有意思的是,熱量只跟電流、通電時間、電阻有關。而當電壓翻倍之后,理論上電流即便是減半,仍可以達到同樣的功率。這也就意味著,快充時所產生的熱量大大減小,從而不會對嬌貴的動力電池帶來過熱、不穩定等安全隱患。
所以,800V平臺更低的發熱量,則會幫助它實現更加優異的高充電功率連續性,充電效率有了顯著提升。
本質上,只有自建800V快充站和車端800V平臺是同源開發,才能真正做到充電體驗“即快又安全”。一方面是,800V平臺帶來了高充電功率的連續性優勢,充電效率有了顯著提升。另一方面,高壓平臺也讓整體熱量管理更可控。
以RS e-tron GT的全域智能熱管理系統為例,其通過先進的智能溫控監測、管理,讓車輛始終保持高效工作狀態。通過精密的聯網控制單元控制,充分聯通電動機、電池組及座艙之間的冷卻、制熱需求,工作溫度跨度高達80度,覆蓋-30度到50度全工況范圍。
其次,充電效率提升,用車體驗躍升。
而以奧迪A6 Avant e-tron概念車為例,其擁有700公里的超長續航(WLTP),在虧電狀態下,大模組電池充電10分鐘,可讓續航里程增加300公里。所以,技術優勢能否轉化為體驗領先,關鍵還得基建跟上步伐。
2022年起,奧迪正式在中國推出品牌專屬的奧迪充電站。2023年,奧迪計劃在全國建成約600個充電樁,功率最高可達360kW,提供無縫銜接的一站式“即插即充”續能體驗。
主動求變,與用戶共進取與技術一同變革的,還有電動化時代的消費方式。
調查結果顯示,新能源汽車新車用戶(含潛在)對網絡渠道接受度更高,燃油車用戶選擇4S店購車的比例為76.8%,新能源用戶只有34.9%,而通過車企APP、電商平臺、直播平臺等網絡渠道購車的比例則達到54.5%,渠道的多元化趨勢明顯。
在銷售方面。為推動電動化業務的持續升級進化,一汽奧迪還成立新能源部門——NEV運營中心,涵蓋從策略到用戶再到銷售管理的全維度全流程業務形態,全力賦能電動化發展。而進化的成果,很快就能呈現在中國消費者的面前。
2023年將是奧迪展廳活力化升級的關鍵年。一汽奧迪將再次投入3.1億元預算,支持100家經銷商的活力化改造。活力化升級將基于全新設計,具備更契合市場和用戶的流行趨勢,更加溫馨的展廳氛圍,更加個性化客休區風格,以及更突出新能源形象的展區。
為更好的觸達新能源消費市場,一汽奧迪持續擴大NEV銷售網絡布局,如今新能源授權經銷商已經達到129家,覆蓋28個省、市、自治區和直轄市。
而為提升消費者對新能源品牌和產品的認知,一汽奧迪將在高客流商場內布局全新的新能源銷售展廳。展廳在設計上重點凸顯新能源屬性的年輕化和科技感,讓消費者近距離體驗奧迪產品,提供更加優質便利的平臺。
在本土化研發方面。2021年,奧迪中國已經與騰訊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擬加強兩家公司之間的戰略合作,打造智能互聯的數字化生態,包括智能座艙、數字化營銷和用戶運營等。同時,奧迪也成為豪華車市場中首個真正將微信車載版應用到實車上的品牌。
當下“軟件定義汽車”大潮中,以奧迪為首的跨國豪華車企們都正在推動研發本土化。奧迪本土化布局聚焦于進一步拓展智能座艙、智能駕駛領域以及車型電子架構等研發工作。雖然,汽車數字化變革的成果仍需時日,但奧迪轉型的態度是值得認可的,前進的步伐也是穩重有力的。
在4月18日開幕的第二十屆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中,基于PPE平臺打造的奧迪urbansphere概念車將詮釋奧迪對中國未來城市出行的進取愿景。這款概念車是奧迪以中國城市交通出行為設計靈感,也是首次采用與中國消費者“創新共創”的設計流程,其高科技的內飾將為全新駕乘體驗樹立標桿。
寫在最后在奧迪的骨子里,始終流淌著“進取基因”——“Vorsprung durch Technik”(突破科技,啟迪未來)。無論是燃油車時代還是電動車時代,一汽奧迪都更具備抵抗市場波動風險的底層實力。你或許會認為,它遲遲沒有轉身,即將被拋下,但實則它已磨煉許久,只待時機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