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介紹:魏來,中信證券資產管理業務總監,北京大學應用數學學士,福特漢姆大學數量金融碩士。2012年加入中信證券,歷任宏觀策略研究員、行業(金融地產交運)研究員、權益投資經理,曾負責職業年金、銀行理財權益投資業務
上半年市場起伏,后續行情將如何演繹?哪些細分領域值得配置?中特估行情如何理解?資源板塊的投資機會如何看?油價強勢還將持續?對此,中信證券魏來跟大家分享精彩觀點。
魏來表示,目前中特估產業鏈公司,估值和交易特征大致都處于比較中性的狀態,上漲和下跌的空間均有限。年內中特估行情,主要基于基本面分析,低估值和經營改善是主要原因。
【資料圖】
其指出,雙碳政策下,全球能源供給沒有隨著價格上漲而明顯增加,未來在頁巖油和歐派克的博弈下,強勢油價還是會保持一段時間。對于年內市場表現,其表示對后續行情相對樂觀,內需成長仍然是配置首選。而內需成長中,場景型消費產業鏈是確定性最高,彈性最大的板塊
以下為文字精華:
1、中信證券魏來:目前中特估產業鏈估值合理
提問:今年中特估行情火爆,解讀一下當前A股央國企的投資機會?
魏來:今年以來,央國企的估值都有了不小的漲幅,估值修復已經到了比較合理的位置,包括一些比較典型的行業,比如說通信運營商、建筑、煤炭等等這些央企,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都多有表現。
這些行業的央國企相對于行業內的民企,估值基本上達到了長期合理的中樞水平。同時也有一些公司更為優秀,還有成長預計可以期待。
從交易層面上講,目前中特估產業鏈公司,估值和交易特征大致都處于比較中性的狀態,再往上會受到同類公司的比價效應的制約。而與此同時,公司整體分紅比率都不低,股息率也高,下跌空間有限。所以,交易層面上現在的估值偏中性。
提問:長期角度看,央國企的投資價值是什么?
魏來:長期看,央國企比以前具有更好的投資價值,主要來自于央國企的資本回報率和基本面是有改善潛力的。
去年以來對央國企的考核,開始更重視經營效率。企業不僅要追求規模的增長,利潤總額的增長,更多的還要增加單位投入產出,增加股東回報率等。這些都會在長期改善公司的基本面,以及對二級市場投資者的吸引力。
今年中特估行情最初時,機構投資主要是基于基本面的分析。很多中特估相關公司在今年年初估值較低,經營方面卻較之前多少都有所改善。總的說,這些公司都屬于估值低,又有經營向上改善的狀態。
所以不論有沒有中特估題材,這些公司從基本面角度看都有上漲動力的,市場對其的投資也是從行業從公司本身基本面出發的。
提問:哪些行業的國企具備比較好的基本面?它們會在哪些方面體現出優勢?
魏來:從央國企的資源稟賦和經營特征看,偏上游壟斷資源型的行業,以及一些傳統老字號,或者有深入的長期品牌價值的行業,優勢比較強。
而在一些競爭更加充分的行業,比如說制造業、可選消費、科技TMT等領域,國企的經營效率相比民企,仍有較大改善空間。
另外從現金流角度,國企在上游資源、TMT領域,行業優勢比較明顯,因為企業的很多客戶也屬于偏國企類,賬期和現金流都比較好。而在制造業和可選消費領域明顯比民企還是弱一些,國企改革的政策也使得它們會有更大的改善空間。
提問:哪些板塊會有向上的變化?
魏來:分行業來說,去年年底,銀行板塊國有大行的市盈率已是過去10年的最低值。隨著疫情政策的調整和年內經濟改善的預期,其估值非常低,目前股息率大概在5.5%-6%左右,投資價值處于改善通道。
此外,其他高股息行業今年也有同樣的變化。比如出版行業,和銀行一樣,估值和股息率都較低,今年的數據要素題材對其有向上的催化,所以年內表現不錯。
除了傳統的經營穩定的高股息行業外,資源型行業年內的漲幅也不小,比如石油行業的三桶油。雖然今年油價比去年俄烏沖突時要低,但油價仍處于上升周期。國企改革落實到三桶油,除了靜態估值和股息外,他們還做了一些資本方面的動作,比如承諾增加分紅,更多的回購方案,這些都在幾家公司的市值上有了很好的體現。
這些變化也同樣發生在建筑行業、電信運營商中的龍頭公司上。這些公司都響應了國企改革要求,提高資本運營回報率,開始更多追求投入產出比,和上市其他行業的變化本質上是相通的。
2、中信證券魏來:短期油價還將保持強勢
提問:目前煤炭、石油、天然氣這些傳統能源的市場份額是怎樣的?
魏來:煤炭、石油、天然氣的市場份額,會在未來幾十年的雙碳政策下,或者說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進程中,會有自己不同的變化。
天然氣是這幾個能源類型中最清潔的,同時也是需求前景最好的,其需求在未來幾十年內都會持續上升。
而對于石油資源的需求,后續幾年預計也會保持穩定。雖然目前新能源車替代燃油車不斷推進,但是我們認為未來在2030年前,乘用車作為交通工具,需求不會有明顯的下降。同時,盡管目前新增乘用車中新能源車占比較大,但存量市場仍以傳統燃油車為主,占到90%以上。
經過我們的大致評估,到2030年之前,交通領域的原油需求仍會保持平穩,而天然氣的需求將會上升。
同時,煤炭的需求會率先下降,這主要由于60%的煤炭需求來自火電,而火力發電在目前的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定位將發生變化。過去火力發電是主力能源來源,以后它的重要性將下降,更多會承擔調峰調頻的輔助服務,以及備用能源的角色,這都將使得其需求減少。
提問:海外發達國家和我們,未來傳統能源的份額變化有何區別?
魏來:兩者是有區別的,西方發達國家的雙碳政策執行得更早一點,歐美國家的碳達峰碳中和時間點目標,都比我國要早一二十年。從實際用能結構上看,歐美國家也走在我們前面。
比如,我國天然氣增速接近10%,而海外發達國家的天然氣使用增長已經回落到個位數。
原油方面,我們的使用量還有小幅的正增長,歐美的原油使用量已經基本保持了相對的穩定。
煤炭方面,前幾年海外已在逐步減少煤炭發電,即火力發電的使用,而我國這兩年僅是不再新批火力發電,從絕對數量上來說還是略有增長。
以上就是發達國家和我們發展中國家的能源使用現狀,大致的規律是發達國家整體使用能源的增速都比發展中國家慢。
從投資邏輯上看,這幾天能源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從全球雙碳政策執行以來,高價并沒有帶來明顯更多的供給。2019年前,能源價格上漲,資本開支都會增加,但雙碳政策后,隨著能源價格提高,新開采的資本開支上漲非常緩慢。
這一特點在天然氣、石油、煤炭三個領域都存在著,也讓這三大能源類型在今后較長時間價格維持強勢。
提問:油價的強勢還會保持一段時間嗎?
魏來:石油行業的供給,主要是受美國頁巖油產出和歐派克兩個維度的影響。
因為頁巖油的生產成本比歐派克要高一些,所以當高油價的時候,頁巖油盈利能力變好后,頁巖油鉆井數會快速增加,擴大產出獲取經濟利益。
歐派克觀察到這種狀態,認為自己的市場份額和市場地位受到威脅和挑戰。所以當高油價時,歐派克會適度擴張把油價打到頁巖油的盈虧平衡線上。所以我們之前很長的時間里,油價都在60美元左右進行震蕩。
到了最近三年,隨著雙碳政策的實施以及疫情的出現,使得頁巖油公司的資本方更為保守,這些資本方不再是追求頁巖油高成長的風險投資型股東,更多是追求現金流的價值型股東,他們希望頁巖油公司更穩健,更多的產出現金回報來回饋股東。
所以現在油價在70美元以上的時候,頁巖油公司也并沒有增加很多鉆井和資本開支。在頁巖油公司這種行為模式下,歐派克認為現在油價即使相對強勢也沒有丟失市場份額,所以歐派克可以通過適度減產維持更強勢的油價,來獲得更多利益。
綜合來看,在頁巖油和歐派克的博弈下,強勢油價還是會保持一段時間。
3、中信證券魏來:優先配置內需成長型板塊
提問:投資、消費、進出口是經濟的三大支柱,后疫情時代這三個維度會出現哪些變化?
魏來:投資方面,地產行業在2021年開始經歷三條紅線,行業整體表現偏弱。從地產數據上看,今年投資施工開工等方面的基本面數據仍偏弱,會有小幅的負增長。
今年比較領先的銷售數據會有所好轉,預計到今年年底可能會有同比持平或者是略為正增長的過程。
另一維度,基建作為逆周期的調節方式,整體的增長都不錯,這兩年基本有大個位數的增長。
綜合看,地產和基建作為投資項目,今年總體增長持平,相對于我們的經濟增速還是略低。
提問:復雜市場環境下,今年的市場行情怎么看?
魏來:雖然今年的市場行情起起伏伏,但我對今年后續的行情表現相對樂觀。
樂觀的原因主要是一些寬基指數估值已處于低位,比如滬深300的市盈率在均值以下一倍標準差,有時候甚至是接近負兩倍標準差的狀態,這一水平對經濟弱復蘇已經有了充分的反應。
另外像疫情防控政策的調整,以及對房地產行業的一些托底的政策,還有中國式現代化二十大對中國的經濟工作的重視等等,都會使市場處于震蕩偏強的狀態。
今年的風險因素可能來自海外會多一些,包括出口回落的節奏,國際關系的時好時壞,以及美聯儲加息的頻率力度等等,相對來說國內的這些產業確定性會高一些。
提問:行業板塊方面,投資者該如何布局?
魏來:在目前的宏觀背景之下,我認為內需成長仍然是配置首選。內需成長中,場景型消費產業鏈是確定性最高,彈性最大的板塊,尤其是像醫院場景、餐飲場景和一些其他的服務業等等。
其次是估值比較低的板塊,比如金融地產,資源品等等。今年其他板塊也會有一些機會,但我認為內需成長型,尤其是偏場景型消費,業績確定性是最高的。
提問:現在是投資醫藥的好時機嗎?
魏來:上面提到我比較看好場景型消費這一內需成長型板塊,醫藥就是非常典型的場景型消費,而且是非常反直覺的疫情防控調整的受益板塊。當然,這主要是指醫院內的醫療服務和院內用藥,不包括CXO和新冠藥等子版塊。
通過比較2022年和2019年的需求變化,我們發現教育、交運、服務、住房、醫療等行業的需求缺口比較大,而耐用消費品的需求缺口不太大。
這其中像教育和房地產行業,政策面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很難期待這兩個行業回到2019年的狀態。但對于醫藥行業,2022年和2019年可比程度是比較高的,主要原因來自于診療的現狀。
2019年的時候,全國診療需求大概有80億人次,2022年只有60億人次,有20%左右的需求缺口。看病是剛需,而疫情期間能不去醫院就不去醫院,現在社會運轉正常了,這個需求也會很快恢復。
提問:對于投資人來說,醫藥行業它會有哪些投資機會?
魏來:醫藥行業的投資機會主要是兩條比較主要的線索:
第一條是診療恢復,很多傳統藥企,主業跟醫院的活躍程度息息相關。第二條主線是創新,有好的新產品是會銷售放量的。
從這兩個角度看,一些仿制藥企,主業受益于診療恢復,同時又布局了創新藥,這種仿創結合的品種,兩個領域都有一定的優勢,會有比較大的投資潛力。
我們去做估值的時候,會發現很多仿制藥企,估值僅僅反映了它現有業務價值,并沒有將它持續投入研發的產品管線考慮進估值。
現在市場上有一些沒有收入和利潤,但是又不錯的研發管線的公司。資本市場對這些公司進行估值的時候,對研發管線的估值一般是按照管線中的產品的預計銷售峰值,就是市銷率的方式進行估值。
我們以這種方式去看一些仿制藥的研發管線,會發現估值普遍較低,所以我們在仿制藥領域,或者仿創結合的領域中,可以找到很多有巨大投資潛力的公司。
提問:仿制藥企業具備哪些優勢?
魏來:與創新藥不同,這些仿創結合的公司,其傳統仿制藥主業都是可以提供穩定的可持續投入的現金流的。相對純創新的公司,這些公司容錯率較高。
一旦遇到研發不順利或者市場環境變化,純創新藥公司可能需要不斷補充資本,會攤薄現有投資者的權益等等,而仿創結合的公司在這些方面都有很大優勢。
提問:投資純創新藥企業應該注意什么?
魏來:我認為主要注意三點,第一是它的創新藥的需求是否是臨床上比較急需的。
如果是,一旦研發出來就會迅速的占領市場。如果研發只是微創新,現在市場上有比較主流的藥正在治所對應的病,微創新以后并不會撼動主流藥,市場風險就會比較大。
第二是競爭格局,跟時間關系比較大,商業角度速度非常重要。一般做創新藥前幾名出來會占有絕大多數的市場份額,當創新藥研發出來的順序排到市場上第六名第七名,甚至第十名的時候,市場份額也會很小,研發回報率會很低。
第三是投資創新需要更多的風險承受能力和耐心,因為研發過程以年為單位,在這個過程中也會有一些失敗風險,需要謹慎和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