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2月22日報道德國《時代》周報網站2月20日報道發表記者尼科·霍恩的文章《中國志愿者與我》,全文摘編如下:
“TG-CROSS?”一位志愿者再次問道。我正站在距北京約一個半小時車程的跨賽區媒體班車中轉站里,站臺長得似乎看不到盡頭。
“沒錯,”我答道,“就是TG-CROSS。”這是那班能把我從延慶——我在那里報道高山滑雪女子回轉比賽——帶回北京市區的巴士的名稱。志愿者說:“下一班要等1小時55分鐘。”
我來遲了5分鐘,錯過了上一班車。我永遠不會忘記站在我面前的4名志愿者的眼神,他們眼里滿是同情。天氣非常冷,寬闊的站臺上沒有任何遮擋。其中3名志愿者分頭行動,試圖找一輛會在這里停靠比較久的巴士,好讓我上去坐一會兒,暖和暖和身子。大約10分鐘后,他們回來了:“非常抱歉,我們沒有找到巴士。或許我們可以給您一些暖寶寶?”
于是,我在鞋子里和毛衣底下塞了幾個暖寶寶,然后坐在TG-CROSS站牌的底座上,寫完了一篇稿件。距離巴士發車還有一個多小時,我和志愿者們攀談起來。
由于記者只能在閉環內活動,所以除了運動員和酒店工作人員之外,我們可以交談的中國人幾乎就只剩下志愿者了。他們無處不在:班車站點、賽場入口、媒體中心。北京冬奧會的賽會志愿者人數超過1.8萬人。他們穿著藍色褲子和藍白相間的羽絨服,背上還有紅色的“BEIJING 2022”字樣,很好辨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