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臺灣《旺報》12月11日刊登社論,題為《大陸太空經濟前景可期》。文章指出大陸神舟十四號飛船返回地球,3名航天員帶回中國空間站第三批空間科學實驗樣品,將用于新能源、生物技術、生命科學等研發。神舟十五號與神舟十四號完成“太空會師”后,將繼續開展醫學、材料等前沿領域的實驗。大陸載人航天工程格外重視實用性,盡可能讓太空活動的成果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
文章認為,冷戰時期美蘇之間的太空競賽,以展現國家實力為目標,如今太空工程已成為產業升級、研發技術應用的推手。“阿波羅”計劃曾帶動美國微波雷達、無線電制導等一批高科技工業群體,后來該工程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和遙感探測又轉為民用;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在國際空間站的日本實驗艙上,也曾開發許多商業項目,三菱、資生堂、富士等企業都受惠于此;韓國上月公布“未來太空經濟路線圖”,計劃在2032年成功登月并開采月球資源。
越來越多國家意識到,“太空愿景”將引領世界經濟的發展,太空成為新的競爭窗口。大陸加速建造空間站令人刮目相看。10年間,大陸載人航天工程連戰連捷,從跟跑者成為領跑者。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標志著中國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和建造階段規劃的12次發射任務全部完成,從“進入太空”到“進駐太空”,大陸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已進入“利用太空”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