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6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和綜合PMI產出指數分別為50.9%、53.5%和52.9%,比上月分別回落0.1個、1.7個和1.3個百分點,但均持續位于臨界點以上,我國經濟運行繼續保持穩定擴張態勢。
從歷史數據來看,6月份制造業PMI沒有明顯的季節性波動特征,這意味著當月PMI指數基本反映實際經濟增長動能的邊際變化。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認為,總體上看,6月份制造業PMI處于常態運行水平,未來有望在當前水平附近小幅波動。非制造業PMI指數回落,主要是受近期局部地區疫情帶來的短期沖擊影響,并不代表服務業修復勢頭出現持續性回落。
原材料漲價趨勢放緩
6月份,制造業PMI分項指數顯示,生產指數為51.9%,比上月回落0.8個百分點。近期部分企業生產活動受到芯片、煤炭、電力供應緊張以及設備檢修等因素影響,生產擴張放緩。新訂單指數為51.5%,比上月小幅上升0.2個百分點,反映市場需求保持增長。新出口訂單指數為48.1%,低于上月0.2個百分點;進口指數落至臨界點以下,為49.7%,低于上月1.2個百分點。
紅塔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奇霖認為,新出口訂單指數下滑并不是因為海外需求下滑,而是因為受疫情影響,廣東部分地區生產經營活動受限,外貿企業減緩接單。另外,出口企業現在面臨原材料價格以及航運價格上行壓力,壓制企業接單動力。
今年以來,原材料漲價給企業造成了不小的壓力,但原材料漲價趨勢在6月份已經明顯放緩。中國物流信息中心分析師文韜表示,6月份,有關部門促進大宗商品保供穩價的措施效果開始顯現,當月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較上月大幅下降11.6個百分點至61.2%。原材料價格增速減緩帶動產成品銷售價格增速放緩,出廠價格指數較上月下降9.2個百分點至51.4%。
此外,自去年下半年經濟開始快速修復以來,與大中型企業相比,小型企業PMI指數偏弱。6月份,小型企業PMI為49.1%,高于上月0.3個百分點,仍位于收縮區間。王青表示,伴隨支持政策累積效應顯現,上游成本壓力逐步緩解以及下游居民消費持續修復,預計下半年小型企業PMI將逐步升至擴張區間。
非制造業PMI波動屬短期性質
6月份,非制造業PMI為53.5%,比上月顯著下降1.7個百分點,為近4個月的低點。分項指數顯示,新訂單指數較上月下降2.6個百分點至49.6%。從業人員指數較上月小幅回落0.9個百分點至48%,表明市場供需有所回落,就業增速趨緩,非制造業增長有所波動。
中國物流信息中心分析師武威認為,導致6月份非制造業增長波動的原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局部地區疫情反復導致市場供需有所波動。其中,航空運輸業、住宿業、餐飲業、文體娛樂相關行業以及景區服務業的商務活動指數和新訂單指數較上月均有明顯回落,是主要因素。二是淡季因素影響。今年五一假期延長使得服務業相關消費需求集中釋放。
6月份,業務活動預期指數為60.4%,繼續保持高位景氣區間,且高于近年同期水平,反映服務業企業對市場發展前景持續看好。專家普遍認為,6月份非制造業PMI波動屬于短期性質。伴隨疫情有效防控和暑期消費陸續釋放,相關服務業有望再次回升,成為穩定非制造業增長的重要力量,非制造業平穩恢復的整體趨勢并未改變。
國內經濟維持韌性
回顧二季度,國內經濟整體保持平穩恢復,制造業PMI均值為51%,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分別在52%和51.5%附近小幅波動,表明供需增勢相對穩定。
“下一階段,國內經濟有望維持韌性。”談及未來國內經濟走勢,李奇霖認為,一是隨著廣東疫情過去以及國內疫苗接種的快速推進,疫情對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小,后續廣東生產經營活動恢復也會對經濟形成支撐。二是原材料價格上漲壓力有所緩解,大宗商品價格單邊上漲的可能性已經很小,原先不敢接單的企業可能會重新接單,企業進一步補庫存動力增強。三是疫情在海外蔓延疊加海外經濟復蘇,中國出口需求有望增強。
需要看到,當前經濟中存在部分不穩定因素,在經濟的長期穩定恢復過程中應著力解決。文韜表示,一是市場需求基礎有待進一步夯實。二季度新訂單指數均值較一季度均值下降0.9個百分點,外部需求下降較為明顯。二是企業利潤空間預計繼續承壓。6月份,購進價格指數高于出廠價格指數9.8個百分點,該差值連續7個月保持在10個百分點左右。預計原材料價格上升勢頭雖有所減緩,但企業利潤空間將繼續承壓一段時期。
王青表示,當前宏觀經濟仍運行在修復軌道上,三季度宏觀政策將繼續保持定力,主要發力點是強化對小微企業等國民經濟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局部疫情反復及工業品價格階段性沖高不會對宏觀政策取向帶來實質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