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入8月,豬肉價格一改此前連跌4個月的頹勢,環比小幅反彈,這讓新發地豬肉市場的商戶松了一口氣。
“這幾個月,豬肉價格一直在波動往下,加上近期供應量增大,很多人都擔心豬價掉個沒完。”一位商戶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在此之前,豬肉價格不斷拉低CPI的走勢;而當前,伴隨著豬肉價格的小幅回暖,CPI也有所回升。
國家統計局網站發布的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數據顯示,2021年7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1.0%,超出了市場普遍預期值0.8%;環比則由負轉正,從6月的-0.4%轉為0.3%。
其中,豬肉價格降幅收窄是CPI環比回正的重要原因之一。數據顯示,7月食品價格下降0.4%,降幅環比收窄1.8個百分點,影響CPI下降約0.06個百分點。豬肉價格下行趨勢持續,但在儲備豬肉收儲政策支持下,降幅比6月大幅收窄11.7個百分點。
此外,我國在7月下旬受到臺風、強降雨天氣干擾,不少農作物都受到一定沖擊。在李超看來,此次強降水爆發地點比較集中,因此,從全國角度來看,水位警戒次數、重大汛情等數據上不及2020年,菜價漲幅也有限,對于CPI的拉升幅度不強。
“7月份,各地區各部門統籌做好疫情防控、防汛救災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積極落實保供穩價政策,因此,市場供需總體平穩。”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董莉娟對此表示。
食品價格仍是主因
數據顯示,拖累CPI的仍是食品價格。
新發地統計部負責人劉通介紹,7月,新發地豬肉價格繼續下行,從月初的均價21.50元/公斤,降至月末的19.75元/公斤,降幅達8.14%。與此同時,7月豬肉日均上市量仍然在繼續增加,相比6月有2.56%的增幅,相比5月則漲幅高達18.94%。
不過,如果將6、7月相對比,可以發現,7月,新發地市場白條豬批發的加權平均價是19.12元/公斤,比6月的18.26元/公斤上漲4.71%,這是5個月來首次環比回升。
“7月份白條豬的批發的加權平均價比6月份仍然有4.71%的漲幅,屬于量價雙漲。這種現象說明,白條豬批發價連續5個月的下滑的態勢在7月份得到了剎車。盡管7月份價格反彈的力度并不強勁,但是也說明政府出臺的一系列保供穩價的措施確實見到了成效。”劉通表示。
“目前,生豬產能已全面恢復,但豬肉需求仍未企穩,供大于求的局面未得到有效緩解。7月中央三次豬肉收儲及生豬養殖虧損救助政策提振生產主體信心,豬肉價格止跌企穩,后續可能持續低位震蕩。”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表示。
紅塔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奇霖則認為,當前,全國豬糧比價在5.5左右的水平波動,處于生豬養殖盈虧平衡點附近,企業擴大生豬養殖規模的動力不足,隨著前期存量大豬的消耗、能繁母豬存欄增速回落以及后續生豬消費的回升,豬肉供過于求的局面有望改善。
除了豬價之外,鮮菜價格也處于季節性上漲趨勢之中,加上7月下旬部分地區臺風、強降雨等極端天氣推漲了鮮菜生產和儲運成本,導致鮮菜價格由6月下降2.3%轉為上漲1.3%。
非食品價格方面,主要受交通通信、文教娛及其他項拉動,與原材料漲價傳導、服務價格上漲等有關。
在原油價格上漲的背景下,國內汽柴油價格分別上漲3.5%和3.8%,帶動交通與通信分項環比創下歷史最高增速,這也帶動工業消費品價格環比上漲0.4%,同比上漲2.8%,漲幅均擴大0.3個百分點。
開源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趙偉注意到,盡管食品拖累CPI小幅回落,但核心CPI顯著回升。7月,核心CPI同比1.3%、漲幅擴大0.4個百分點,環比由負轉正至0.3%。
“原材料漲價擴散、服務價格修復等共同推動核心CPI回升。上游原材料漲價在CPI中進一步顯現,CPI家用器具持續抬升、CPI交通通信環比創新高,疊加服務價格超季節性修復等,帶動核心CPI環比漲幅創2018年以來新高。”趙偉表示。
不過,當前受疫情影響,居民外出旅游的意愿明顯降低,同時疫情還會影響居民其他線下服務消費,核心CPI后續能否繼續回升,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PPI超預期上漲
值得注意的是,PPI同比也是超預期上漲。7月,PPI同比9%、環比0.5%,漲幅均擴大0.2個百分點。分大類環比來看,生產資料環比漲幅擴大0.1個百分點至0.6%,采掘、原材料上漲明顯,加工略有回落;生活資料環比由負轉正至0.1%,食品、衣著、一般日用品均由負轉正,耐用消費品漲幅擴大。
從主要行業環比來看,上游開采漲幅擴大、漲價傳導持續顯現。煤炭開采、石油開采漲幅分別擴大1.4和3.4個百分點;與原材料漲價直接相關的化學纖維由負轉正、化學制造漲幅擴大;紡織服裝、燃氣生產等中下游行業由負轉正,漲價壓力有所上升。
“當前,漲價傳導或被低估,應關注潛在通脹風險。原材料漲價壓力的顯性化、前期‘滯漲’的服務業及豬肉等潛在漲價風險,可能階段性推升CPI通脹預期。”趙偉表示。
從國際上來看,OPEC+就增產計劃達成共識之后,原油供給端的不確定性減弱,但隨著德爾塔病毒席卷全球,需求端壓力開始顯現;從國內來看,監管層面高度重視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給企業經營造成的壓力,多次強調大宗商品保供穩價的重要性,特別是7月30日,政治局會議提出“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穩價工作”“糾正運動式‘減碳’”等要求之后,后續大宗商品的價格有望得到控制。
在李超看來,短期內,PPI 和 CPI 剪刀差再次擴大,意味著上游向下游成本傳遞仍不通暢,中下游企業經營壓力較大,接下來貨幣政策或將進一步放松,工具包括再次降準和定向降息。
“隨著下半年PPI的基數效應持續回落,預計8月PPI環比漲勢將明顯減弱,疊加翹尾因素進一步走低,PPI同比將重回下行通道。”李奇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