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上午,農業農村部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了由專家遴選出的全國十大農業優異種質資源,包括農作物、畜禽、水產各十種。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副司長孫好勤介紹,本次普查范圍首次覆蓋青藏高原,發布的十大優異畜禽遺傳資源全部來自青藏高原,十大特色水產種質資源中,黑斑原鮡也來自青藏高原雅魯藏布江流域。
本次發布的農作物10大優異種質資源包括:莊紅貢米、濮陽莛子麥、珍珠玉米、海蘿卜、芹菜、維西糯山藥、芮棗、大果型野生獼猴桃、達川烏梅、永興棉花;畜禽10大優異種質資源有:查吾拉牦牛、帕米爾牦牛、涼山黑綿羊、瑪格綿羊、崗巴綿羊、霍爾巴綿羊、多瑪綿羊、蘇格綿羊、澤庫羊、阿克雞;水產10大優異種質資源有:長江刀魚、鱇浪白魚、中華鳑鲏、黑斑原鮡、黃唇魚、黃鰭金槍魚、錦繡龍蝦、中華圓田螺、中華鱟、紅毛菜。
孫好勤介紹,今年3月,農業農村部啟動了新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業種質資源普查,計劃利用3年時間,全面完成農作物、畜禽和水產資源普查,摸清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和性狀等家底,搶救性收集保護一批珍稀、瀕危、特有資源,實現應收盡收、應保盡保。8個月來,各地各有關方面高度重視、精心組織、扎實推進,目前取得了階段性進展,一些瀕臨滅絕的資源又重獲發現。
截至目前,農作物種質資源方面已全部完成共2323個縣的普查與征集,畜禽方面行政村普查覆蓋率達到97.6%,水產方面普查覆蓋率超過95%,普查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發現了一大批新資源,新收集農作物種質資源2.08萬份,新發現鑒定畜禽遺傳資源18個,新收集水產養殖種質資源3萬余份。這些資源有的年代久遠、有的珍稀瀕危、有的承載了農耕文明和傳統文化,特別是填補了青藏高原畜禽遺傳資源普查的空白。水產普查也發現了一批地方特色資源。
同時,一批珍稀資源得到及時搶救保護,普查新采集了豬、馬、牛、羊、鹿、駱駝等6大畜種的遺傳材料5萬份。中山麻鴨、上海水牛等瀕臨滅絕品種,在這次普查中重新發現并得到妥善保護,是這次普查中重大的收獲。從今年開始,中央財政新增資金1.15億元,用于保護159個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這些資源“國寶”從此也有了穩定的口糧。
此外,國家級種質資源庫建設取得了重要進展,目前,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已于9月份完成建設并投入試運行,國家畜禽種質資源庫7月份已批準立項,國家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10月份已正式投入運行。另外,國家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庫升級改造有關工作也開始啟動。這些都是我國農業種質資源長期戰略保存的重要設施,是“國之重器”。
孫好勤表示,農業種質資源是國家戰略性資源,事關種業振興全局。新形勢下開展全國性的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加快摸清資源家底、實施搶救性收集保護、發掘一批優異新資源,已成為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的一項緊迫任務,對打好種業翻身仗、推進種業振興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