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沈陽市城鄉建設局編制了《沈陽市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三年實施方案》和《沈陽市“兩環十橫十縱”街道更新工程實施方案》,計劃用3年時間改造823條背街小巷。按照“一路一策”設計,沈陽力求通過“一拆五改五提升”,補齊功能短板、刷新城市顏值、找回家鄉記憶。如今,已有184條背街小巷改造完工。
近段時間,沈陽市民走在沈河區建院街、大東區東陵路、于洪區渤海路等多條背街小巷,都可以感受到家門口街巷環境的悄然變化。
多桿合一和桿線入地、增設綠化和街角景觀、停車秩序規范、店招店牌統一、街景標識提升……2020年起,沈陽計劃3年改造823條背街小巷,充實“里子”,扮靚“面子”。截至目前已完工184條。
顏值功能兼備,還有街景標識
垃圾裸露,修路時大坑套小坑,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腳泥,車過卷塵飛,空中各種管線盤繞下垂……這是全長736米的建院街曾有過的街景。
12月5日,《工人日報》記者來到剛剛改造完成的建院街,看到很多展品——“沈陽建筑工程學院西院學生四舍”的樓牌、1964年頒給“三好”學生張寶生的獎狀、20世紀80年代沈陽市第二中學孫燕橋同學的錄取通知書等。而且,小巷的垃圾箱和座椅明顯變多了,馬路中間的護欄也精致了,還有可愛的玻璃鋼趣味雕塑,成了網紅打卡地。
經改造,建院街重新劃分道路面,實現人、機動車、非機動車完全分離,拆除38根電線桿并實施架空線落地的多桿合一,在人行道上增設灌木、設置休閑木座椅等。“實現以車優先向以人為本、道路紅線管控向街道空間管控、注重交通功能向關注街區發展的三個轉變。”沈陽市沈河區城市管理局副局長楊蕾說。
當天天氣寒冷,建院街上卻熙熙攘攘,駐足的行人頗多。“出行順暢、停車規范、街路整潔,這不就是我們向往的生活嘛。”住在附近的居民陳亞美對記者說。
據了解,這只是沈陽計劃改造的823條背街小巷之一。截至目前,已有184條背街小巷改造完工。
補齊功能短板,刷新城市顏值
“沈陽按照‘一路一策’的原則進行設計,補齊功能短板、刷新城市顏值、找回家鄉記憶,是沈陽街路更新改造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沈陽市城鄉建設局城市建設處處長柳熠說。
據介紹,此次改造主要針對已確定實施老舊小區改造的周邊背街小巷以及群眾呼聲較高、有迫切提升需要的背街小巷。
實行“一拆五改五提升”整治模式:違法建筑拆除;道路路面改造、停車設施改造、架空線纜改造、沿街建(構)筑物外立面整改、戶外廣告及牌匾整改;老舊管網更新提升、慢行系統改造提升、交通設施完善提升、景觀綠化品質提升、文化街區精品提升。
為了做到統一規劃、高端設計、統籌實施,各實施主體嚴格按照統一標準進行全斷面的精細化整治提升,確保一次改造到位。沈陽市還請了多位“人民設計師”為背街小巷改造“把脈”。
李思奇是在沈陽市沈河區凱旋社區長大的,大學學的是城市規劃設計專業,也是沈陽市沈河區城市管理局聘任的“人民設計師”。
“住在這里,國槐、京桃,這里的一草一木都能讓我回憶起童年最幸福的時光。但是,沈陽的一些背街小巷,有的道路破損、有的機動車停車占用慢行空間,或者還缺少‘街飾家具’等,這些都讓背街小巷變得有些‘衰老’。”李思奇說,他希望改造不僅留住城市的格局肌理,還為老城區注入新活力。
健全管理機制,促進市民素質提升
陳年垃圾、破損廣告無人清理,雜物、貨物占道,機動車、非機動車混亂停放,都是由于政府職能不完善、管理機制不健全造成的。
“背街小巷在改造升級后更需形成規范的日常管理制度和長效機制。”遼寧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王磊說。
王磊建議,按照“屬地管理、錯時執法、重點巡查、嚴厲查處、以督促改”的原則,加設背街小巷環衛基礎設施,加大垃圾清掃、清運及保潔力度,加大對亂倒垃圾、亂排污水等現象的整治力度,清理違規廣告招牌及亂堆放的雜物;整治車輛亂停亂放現象,引導車輛規范停放,規范路面秩序;落實臨街門面“門前三包(包衛生、包秩序、包綠化)”責任制,嚴整門面延伸占道經營行為,拆除亂搭亂建攤位,引導游商小販入市經營。
王磊進一步建議說,背街小巷集中整治是集中、短期的工作,背街小巷日常管理則是一項動態、長期的任務。形成以市政為核心、街道為重點、社區為基礎的管理體制,厘清并明確各自的管理職責,協同配合形成合力,完善管理制度、工作標準、保障措施、綜合協調機制。將背街小巷管理工作量化細化,實行定點定崗定人定責,才能做到管理范圍全覆蓋。
陳亞美認為,還要加大宣傳教育力度,促進居民素質提升。街道和社區加強對廣大居民環境衛生、交通法規、文明禮儀、健康知識等宣傳教育,提升文明素質和環衛意識,讓廣大居民自覺參與改善背街小巷的面貌,營造出“設施完善、環境優美、街面清爽、干凈整潔、文明有序”的街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