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準備參加CMA考試之前,考生必須熟悉CMA考試大綱的內容以及大綱中各章節在考試中所占的比例。內部控制在整個CMA考試中占比15%,下面會計網將詳細介紹內部控制的相關知識。
內部控制的定義和目標
1、內部控制的定義,是指一個單位為了實現其經營目標,保護資產的安全完整,保證會計信息資料的正確可靠,確保經營方針的貫徹執行,保證經營活動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單位內部采取的自我調整、約束、規劃、評價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與措施的總稱。
2、內部控制的三項目標包括:
(1)取得經營的效率和效果;
(2)確保財務報告的可靠性;
(3)遵循適用的法律法規。
內部控制的的五大要素
內部控制的五大要素包括: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控。
內部控制的類型
內部控制(防止、發現、糾正)可以分為:
1、預防性控制:職責分離、監督審查、雙重控制、編輯和準確度檢查、合理性檢查、完整性檢查。
2、檢測性控制:事后檢查所發生的錯誤,對預防性控制提供支持。
3、改正性控制:糾正檢測性控制所識別出來的問題。
4、指令性控制:為了產生積級結果而設計的指令。
5、補充性控制:對控制結構中某些方面的缺陷進行彌補。
內部控制的固有局限性
一些人為因素或意外情況可能使得本來設計良好、運行穩定的控制政策和程序面臨危險,通常稱為內部控制的固有局限性。主要的危險包括:
1、管理層不執行相關的控制。
2、員工之間、員工與外部人之間共謀。
3、員工的粗心、誤解(人為的判斷錯誤、低級錯誤)。
4、控制成本/效益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