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短缺成本指在現金持有量不足而又無法及時通過有價證券變現加以補充而給企業造成的損失,包括直接損失與間接損失。
短缺成本具體包括:失去購買力的代價,即因現金短缺,無法購買急需的原材料,導致企業生產、經營、投資中斷而造成的損失;信用損失與折扣損失的成本以及償付能力成本損失。
短缺成本有什么缺點?
現金的短缺成本隨現金持有量的增加而下降,隨著現金持有量的減少而上升,即與現金持有量成反比例關系。實際工作中,有些現金短缺成本可準確計量,而有些現金短缺成本卻需要通過某種方法進行估計和測算。通常情況下,現金短缺數額越大,導致的經濟損失可能也越大,現金短缺成本也越高;反之越低。如果有現金短缺的跡象,應立即采取補充措施,適時滿足現金供應,最大限度降低現金短缺成本。
怎么理解現金持有量?
現金持有量是指現金滿足生產經營的需要的持有量。對企業來說,最佳持有量意味著現金余額為零。但基于交易、預防以及投機動機的要求,企業又需要保持一定數量的現金,企業能否保持足夠的現金余額,對于降低或避免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都具有較為重要的意義。
企業現金持有過多將影響企業投資收益的提高;但企業現金持有不足的話,在可能使企業蒙受風險損失的同時,還要付出各種無法估量的潛在成本或是機會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