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4月12日晚間,南寧百貨(600712.SH)發布2022年年度報告,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6.56億元,同比下降18.8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6449.31萬元,同比下降2544.11%;扣非凈利潤為-7261.37萬元,同比減少247.99%。總的來說,2022年,南寧百貨營利雙降,由盈轉虧。
2022年,受宏觀經濟減速、需求萎縮、區域競爭加劇等多重不利影響,加上實體零售門店消費受到線上多元化渠道分流,門店客流量持續低迷,線下消費市場景氣度不高,以實體經營為主的傳統百貨形勢更為嚴峻,南寧百貨作為廣西老字號品牌的商店也深受影響。不僅如此,公司還陷入了陷入盈利一年,虧損一年的怪圈現象。
“盈利一年,虧損一年”魔咒
南寧百貨主要從事商業零售業務,目前開設有13家實體門店,公司主營業態涉及百貨、家電、超市、汽車、電子商務。2022年,南寧百貨主營業務收入為5.86億元,同比下滑17.09%。南寧百貨稱營收降低一方面是受宏觀經濟減速,需求萎縮、區域競爭加劇、門店客流大幅減少的影響,銷售下滑;另一方面公司2022年下半年響應政府執行減租政策,宣布對2022年疫情期間承租公司房屋及廣告位的服務業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給予減免租金,共計約340萬元。
從業務結構來看,商品百貨是營業收入的主要來源,商品百貨營業收入為4.26億元,營收占比為72.8%,而汽車、商品、電子商務業務營收合計1.59億元,營收占比27.2%。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業務的營收均處于下滑狀態,電子商務業務下滑最為嚴重,主要原因是公司調整了電商職能,不作為獨立業務發展所致。
分季度來看南寧百貨的業績狀況,2022年四個季度的歸母凈利潤分別為-408.3萬元、-999.2萬元、-158萬元、-4884萬元,可以看出公司從第一季度便進入虧損狀態,雖然在第三季度業績發生好轉,但在第四季度虧損加劇。南寧百貨向APP表示,公司在第四季度虧損加劇的原因是由于疫情放開后,大部分人因感染新冠而居家辦公,給公司百貨業務帶來不利影響。在非經營性損益方面,2022年,南寧百貨非經營性損益對凈利潤的影響金額約812萬元,包括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金額為226萬元;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870萬元,而非流動資產的處置主要是將長期虧損的文化宮店經營場地整體轉租,從而確認的相關資產處置收益約866萬元。
有意思的是,APP梳理南寧百貨近幾年財報數據后發現,公司自2016年以來,每年的業績都保持著一年虧損一年盈利的頻率。從2016年-2021年,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分別為-3428萬元、177.1萬元、-4486元、475萬元、-1.3億元、263.9萬元。
深陷合同糾紛,涉及虛假交易
導致南寧百貨陷入虧損的另一大“罪魁禍首”是公司因合同糾紛計提了大額信用減值損失。這順便牽扯出南寧百貨與水產品供應商購銷合同糾紛案件,2017年11月-2018年3月,南寧百貨分別與旭駿水產、匯豐水產、滿鮮水產、京昌水產、昌泰食品等5家水產品供應商合作開展冷凍水產品三方貿易業務。但在履約期內,上述5家供應商出現違約,導致南寧百貨支付的采購款未退回。2018年8月,南寧百貨向南寧市興寧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前述5家供應商返還貨款并支付違約金。這場拉鋸戰持續了5年時間,最終在今年1月落下帷幕,南寧百貨以敗訴慘淡離場。
因此,南寧百貨不得不根據法院終審判決,對該案剩余的壞賬準備約2327.90萬元進行計提,并將此項壞賬準備計入信用減值損失。至此,關于上述案件的壞賬準備將全額計提完畢,該案件累計全額計提信用損失7597.63萬元。這不僅使南寧百貨信用減值損失在2022年暴增(相比2021年增加了17倍),也導致公司2022年虧損加劇。這還未完,南寧百貨對APP表示,公司會向相關部門提交再審申請,屆時會發布公告。
南寧百貨的麻煩不止這么多,2022年4月,南寧業績因連續三年財報相關財務信息披露不準確,被上交所通報批評。據悉,2016年10月-2018年3月,南寧百貨累計開展海產品貿業務43次,其中30次業務未發生真實商品交易,涉及 8家上游供應商及5家下游客戶。但南寧百貨對上述業務按照真實商品交易進行會計處理,導致公司2016年-2018年年度報告相關財務信息披露不準確。南寧百貨與虛假海產品貿易業務相關科目包括存貨、預付賬款、營業收入,3年內累計確認的金額分別為1.05億元、6749萬元、1.07億元。南寧百貨在未發生真實商品交易的情況下進行會計處理,且相關會計差錯持續多年,長期未進行糾正,導致未能如實披露多期年度報告的財務信息,上述行為不僅違反會計準則,還違反了相關規定。(本文首發于APP,作者|李若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