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首批城市更新試點城市(區),重慶九龍坡區于2021年11月正式啟動民主村片區城市更新項目。如今,項目一期工程建設、產業布局已進入最后沖刺,將于4月28日正式竣工亮相。
(資料圖片)
一場本土居民與城市更新的雙向奔赴
為不一樣的民主村定制更新方案
“真正的‘宜居’,不僅僅指外表,更重要的是讓住在這里的人感到身心的舒服,有面子,更有里子。”民主村片區城市更新項目建設單位——九龍城市更新公司董事長周云江的釋義,符合九龍坡區開展城市更新工作的初衷,更道出了民主村片區的老街坊的心聲。
“幾十年過去,這里依舊住著廠二代甚至廠三代,有非常濃烈的文化傳承”,周云江說,在多次走訪中他們發現民主村片區與其他老舊社區有著很多不同,“紅磚青瓦蘇式老建筑、老條石、老樹、老店等歷史文化特色明顯;居民老人、熟人多,習慣在樓棟間的小壩子聊天;年輕人多為外來商戶;片區地處交通節點,與繁華的萬象城一街之隔卻因相對封閉判若兩個世界”。
紅磚房改造中(央廣網發 曹鳴鷗 攝)
項目EPC總包單位——重慶市設計院研創中心副主任余水和團隊記錄了很多居民的希望:“路燈再亮一點多一點”“老樹不能砍啊”“管道能不能不再堵了”“我在紅磚房長大的別拆哦”“有個社區老年食堂就安逸了”“我們晾衣服的地方要考慮下哦”……
與此同時,九龍坡區“市民醫生”活動也把熱心市民、行業專家對“城市病”的診斷,包括社區養老服務質量一般、兒童門前樓下活動場地缺乏、中青年交往活動空間缺乏、停車配建不足等問題,帶到了規劃設計團隊那里。
最終,民主村片區有了專屬的更新方案:通過微改造、巧利用等方式,綜合運用“留、改、拆、增”多種措施,完善生活功能、產業功能、生態功能、人文功能、安全功能,全面解決大片區范圍內房屋老舊、交通擁堵、車位匱乏、歸家不便、配套缺失等痛點問題。
每天都能看到驚喜
居民感慨:回家路好走了,紅磚樓更新了
改造前的小區環境(央廣網發 曹鳴鷗 攝)
改造后的小區環境(央廣網發 曹鳴鷗 攝)
從17歲進廠上班,到如今的74歲,樓下的這段路,陳婆婆走了幾十年,小路從新到舊,從舊到破,她真切體會了什么叫“坎坷”。曾因路面“七拱八翹”,路燈又暗,她摔了兩次跤,子女們勸她搬到新小區,但她心里放不下這個裝滿一生的老院子。
正是這份對家的深沉的情感,在“三師進社區”和“市民醫生”活動中,她成了反映訴求的主力軍。而在看到樓下開始鋪新磚時,她又成了每天定時上崗的義務“監工”。
對64歲的老居民馮祖偉來說,蘇式紅磚房是他最關注的環節。“我從小就在紅磚房長大,冬暖夏涼,曾經這里有100多棟,從天上俯瞰下來,紅磚房矩陣組成了‘建設廠’三個字,那是我們幾代人的驕傲啊。一看到紅磚房,就能回憶建設人奉獻互助的老傳統,這是我們的根,怎么舍得離開?”令他安慰的是,老舊的紅磚房按照居民們的心愿,以特殊的方式獲得了“新生”:標志性的紅磚房將被改造成為時代記憶展陳館。
每一天,老街坊們都會約著到樓下轉轉:一期項目的所有樓棟都穿上了“新衣”;新建的社區食堂、社區服務中心都進入了外墻裝飾階段;每棟樓下的小壩子都有了新桌椅,甚至還有了專屬的樓棟標識;國美支路萬象城入口段,周邊的護墻欄桿等煥然一新;示范街的商鋪正在裝修,不少老牌子也在,煙火氣回來了;街心花園、半坡聚落、各小區周邊的綠化在加速打造,花池、臺階、欄桿以及智能化設備令人期待……每一位居民,都親眼見證著自己的“宜居夢”一步步照進了現實。
民主村片區城市更新項目示范街開街看點揭秘
蘇式紅磚房的新生
在4月28日正式亮相的民主村片區城市更新項目(一期),將呈現一處特別的紅磚房建筑,其源自上世紀50年代修建的蘇式紅磚房,曾為磚木結構,是幾代建設廠職工的記憶。這幢紅磚房在更新中保留了部分老墻體,在墻體外加設鋼和玻璃罩,形成強烈的新舊時代呼應。
紅磚房內部空間被劃撥出來重新構建,建筑功能從住宅變為展陳空間,紅磚房將成為城市更新文化展陳館,充分展示九龍坡區城市更新試點以來的成果,以及社區的歷史文化傳承。(高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