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現實主義年代劇《夢中的那片海》正在二輪熱播中。劇中,肖戰、李沁、劉芮麟等青年演員塑造了上世紀70年代北京青年們的奮斗故事,其打破過往熒屏形象、跨越年齡的表演得到業內外人士的認可。同期,迪麗熱巴主演的檢察題材劇《公訴》也在播出。該劇是迪麗熱巴首次飾演女檢察官,其外貌形象與檢察題材的適配性引發了外界熱議。
近幾年,隨著影視行業風向標的轉變,青年演員向現實主義轉型已屬老生常談。很多出身古裝、偶像劇等“收割流量”類題材的青年演員,在三十而立之際,幾乎都會不約而同渴求打破偶像和流量的刻板標簽。新京報記者粗略統計20位85后、90后、95后知名演員近五年參演的影視作品題材和主題。數據顯示,絕大多數青年演員都正在顯而易見地向現實主義尋求轉型。 只是,在現實主義轉型之路上,不同演員的路徑不一,效果也“幾家歡喜幾家愁”。演員投身現實主義到底為何?想要“演員”身份可持續化,轉型現實主義是不是唯一路徑?
(相關資料圖)
20位青年演員作品題材統計:
丨數據分析
楊洋、王一博、楊冪、關曉彤喜歡接現實題材
男演員中,張若昀“一枝獨秀”,在30歲后沒有再主演過以感情戲為主的作品,其選擇的劇本大多是像《雪中悍刀行》《警察榮譽》《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這樣以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為基礎的武俠、刑偵、懸疑、勵志題材。楊洋近五年主演的作品八成以上都是現實題材。其中在拍攝軍旅題材劇《特戰榮耀》時,他曾全程駐組近10個月。該劇的高口碑也對其轉型硬漢小生奠定了堅實基礎。王一博在《陳情令》后并未繼續享受古裝紅利,而是快速投身現實主義賽道,從《冰雨火》《無名》到即將上映的《熱烈》,其主演的8部作品中有6部都是現實題材。
女演員中,趙麗穎是轉型現實主義最為成功的代表。2019年后她主演了懸疑劇《誰是兇手》、農村劇《幸福到萬家》、年代劇《風吹半夏》、打拐題材電影《虎狼之路》等,讓觀眾看到了趙麗穎成熟演技同時,也讓她在現實主義賽道徹底站穩腳跟。李沁近五年出演了9部作品,其中有8部都是現實題材。即便《人生之路》《夢中的那片海》中仍以感情戲為主要塑造,但其人物表達和精神內核也脫離了“愛情”束縛,提升到對時代、命運、人性等更深層次的探討之中。楊冪、關曉彤等女演員近五年的現實題材作品比例也達到了71.4%和88.9%。其中楊冪先后接演了國安題材《暴風眼》、醫療題材《謝謝你醫生》、諜戰劇《哈爾濱一九四四》等。而關曉彤從《二十不惑》兩部曲、《胡同》,到志愿者題材劇《了不起的我們》、諜戰劇《梅花紅桃》,25歲的她,八成以上的作品都已不再是偶像、甜寵人設。
當然,不同演員的職業規劃不盡相同,現實主義也并非演員的唯一發展道路。例如,一些演員在30歲后仍深耕古裝題材、情感類型,例如任嘉倫、許凱八成以上的作品仍以愛情戲為主;而像劉詩詩、趙露思等演員雖多次嘗試現實主義,但反響似乎并不如她們在古裝情感題材上的表現。
丨為何轉型?
A.從“爭流量”到“證演技”的自然之路
20多歲時,年輕演員往往享受形象紅利,在古裝、偶像、都市情感劇市場大展拳腳。但隨著年齡增長,他們對自身發展也有了更深入的考量,加之“后浪”對市場的持續沖擊,那么,轉身投入于題材更為厚重、人物疆域更廣闊的現實主義,從“爭流量”到“證演技”,自然也成為青年演員致力發展的方向。
李沁曾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隨著人生經歷的豐富,如今她在理解角色和人物時,能想得更加深入、更有層次,尤其像《人生之路》《夢中的那片海》等年齡跨度較大的角色,她能更準確地感受不同時期人物的內心,也能更宏觀地去看待角色的邏輯性,清晰人物的成長歷程,再把每個階段銜接在一起。
李沁、肖戰主演《夢中的那片海》。
知名制片人張書維表示,現實主義對所有演員來說都非常不好演,因為古裝、玄幻等題材在服化道和場景上已經帶給演員非常強的信念感,但現實主義更多靠演員的理解和感悟。青年演員相對閱歷沒有那么深厚,且在這類作品中與之對戲的往往是老戲骨,自然創作難度和壓力都比較大。
目前,張書維正在拍攝茅獎作品改編劇《北上》。劇中,白鹿飾演了在運河邊長大,敢愛敢恨、敢拼敢闖的90后女孩夏鳳華。據悉,在中后階段,這個人物的表演張力會很大,整個人物的命運轉折也更多,是很有難度的角色。張書維坦言,拍攝中她感覺到白鹿作為青年演員在這類作品中的成長,“像前期有一場戲,考驗演員在面對極端事件時如何做出真實的人物反應。那場戲白鹿的表現就給我很深的印象,能明顯看出來她在拿捏這個人物內心時確實做了很多功課。”
白鹿出演的《北上》正在拍攝中。
B.演員渴求可持續發展
隨著觀眾審美的提高,演員的表演是否真實、接地氣,能否與時代同頻共振,已成為審視其是否潛心創作的重要標準。這令常年深耕古裝、玄幻、愛情等類型的演員,在當下很容易被冠以“演技一般”“只有流量”“吃青春飯”的刻板標簽,戲路也因此受限。
小A(化名)曾為多位演員擔任藝人宣傳,她坦言,剛處于上升期的年輕藝人通常會通過大IP、大古裝來提升知名度。但如果想要長期發展,這類作品只能是“跳板”,一旦演員邁入更成熟的發展階段,為了擴大藝人形象維度,他們就需跳脫“快消產品”,向現實主義拋出橄欖枝。
電視劇《公訴》總制作人劉思妤曾談及,為何選擇迪麗熱巴出演女檢察官。她坦言,這其實是一次一拍即合的合作。首先安旎是一個30歲左右的職業女性,外表柔軟,內心強大;而迪麗熱巴在這個年齡段的女演員中非常具有這樣的特質,演技完全能駕馭,更重要的是,她本人也有強烈的意愿出演,“她希望在30歲之后有一部不一樣的作品呈現給觀眾。我們也很希望通過這樣一位優秀的、知名的女演員,來帶動檢察題材的熱度。”
迪麗熱巴主演《公訴》。
實際上,在現實主義當道的如今,很多20多歲,甚至是剛出道的年輕藝人就已經跳過“轉型”岔路,更早地拋開“流量玄學”,意識到只有現實主義創作才能與觀眾實現同頻共振。例如易烊千璽、胡先煦、張子楓、李庚希等00后年輕演員已多年深耕現實主義,不斷將自己投身于社會底層小人物,挖掘人性的復雜面。
在劇評人李楠(化名)看來,如今很多有演技、有想法的年輕演員都具有野心,一開始就明確以“演員”身份被外界看到的終極目標。“或許未來,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青年演員更早地選擇現實主義作為錘煉路徑。”
丨現實主義“年輕態”?
提高年輕觀眾“打開率”
青年演員轉型也離不開市場機遇。
“年輕態”是當下影視觸達觀眾的重要途徑,而曾被視為受眾層偏中老年用戶的現實題材、主旋律題材,似乎也迫切地尋求著與年輕觀眾的交流與共鳴。例如,《夢中的那片海》故事雖然發生在70年代,但講述的也是從高考到創業,從二十多歲至步入中年的青年群體。《警察榮譽》沒有聚焦成熟民警,而是講述四位見習警員如何在老警察的言傳身教下成長蛻變的故事。
《北上》最終的故事是以六個運河邊長大的90后年輕人扎根花街建設家鄉作為全新主線。這也是為何這部劇選擇了白鹿、歐豪、翟子路、高至霆等一眾年輕演員挑大梁。“這個戲聚焦的這一代人就是生于1990年左右,我們演員完全跟戲里角色的年齡是匹配的。戲中的20年生活,他們也都是親歷者。”但張書維也不否認,就現實題材而言,年輕演員確實更容易讓作品“被看到”,“年輕演員可以把觀眾帶進來,但最終能夠留住觀眾的還得是劇足夠好看。”
李楠則認為,關于青春,關于奮斗,甚至關于歷史,太多現實主義素材都離不開各個時代的年輕人。而這樣的創作方向,也為青年演員提供了良好的轉型機遇。“過去現實主義大多都是由中年戲骨來演,一方面劇中人物大多是中年人,另一方面可能劇方會以為年輕演員的演技和閱歷難以把控角色。但如今現實主義年輕態,很自然地給青年演員們提供了機會,這些角色本就在能力范圍內,同時又是接地氣的,厚重的。可以說,當下他們的轉型也是天時地利人和。”
丨轉型絕對正確?
每個演員職業規劃不同,現實主義是選擇之一
當現實主義成為主賽場,是否所有演員都應爭相入局?現實主義又能否是演員發展的唯一正確道路?
諸多業內人士均認為,轉型現實主義,確實是現實主義創作環境下的一種必然趨勢,但演員適合怎樣的職業規劃,在不同年齡、不同階段,甚至不同市場需求下,仍因人而異。
“年輕的時候,一些演員在偶像劇或者古裝領域有很好的市場,但這個能持續多久?三五年后,甚至十年后能接什么戲?現實主義可能是年輕演員在轉型和成長過程里都希望去達到的領域,但并非每個演員都要這么做。”張書維認為,那些已經在演藝圈占有一席之地的演員,往往很清晰,知道自己要什么。一些演員在古裝領域做得也很好,以至于市場一提到古裝劇,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們。“每個人方向和道路不一樣,大家對未來的職業規劃也不一樣。所以現實主義只是可選擇的路徑之一。包括已經轉型的演員,其實回過頭來還是可以接偶像、接古裝。”
制片人L先生也認為,現實主義并非一種題材,而是一種態度。在古裝、情感類型當中,也可適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外界不應以題材、類型來簡單區分演員,最重要的還是創作者是否在角色中保持初心,在表演中以貼近生活的現實主義方式進行創作。“而且,只要是好的劇本,題材、角色、流量,都不應當是演員的發展桎梏,沒有好或不好之分。”
新京報記者 張赫
編輯 佟娜
校對 翟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