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珠海市召開推進“產業新工匠”培育工程新聞發布會,針對日前最新印發的《珠海市“產業新工匠”培育工程實施方案(2023-2025年)》(簡稱《實施方案》)進行解讀推進。
聚焦珠海“4+3”重點產業集群出現的新經濟、新需求、新職業,《實施方案》圍繞培養、使用、評價、激勵等主要環節發力,提出實施“行行出狀元”“匠苗”成長、“百萬行”全員“匠心”培養、“金藍領”優秀“匠才”引進、技能競賽“匠藝”錘煉、示范引領“匠領”推選、技能創新“揭榜掛帥”六大行動。
珠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郭麗云介紹,“我們將重點建設10個以上示范性工匠學院(產業學院),培育一支覆蓋廣泛、梯次銜接、技藝高超的‘十百千萬’新時代珠海產業工匠骨干隊伍。到2025年,珠海技能人才占從業人員4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38%。”
【資料圖】
“工匠學院”打造校企合作深度模式
人才培養是職業技能人才成長鏈條中的關鍵一環,也是用工企業的重要源頭所在。
此次《實施方案》提出,支持職業院校與行業協會、行業龍頭企業合作建立“工匠學院”,根據覆蓋產業性質、建設規模和各方出資情況,配套給予財政資金支持。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注意到,8月1日,珠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布《關于組織開展珠海市示范性工匠學院建設的通知 》。其中提及,面向“4+3”重點產業集群,服務重點企業優勢明顯的本市職業院校為申報主體,需依托1家以上重點企業聯合申報,對畢業生留珠率高的優勢王牌專業和十億產值以上工業企業聯合申報的,列入示范性工匠學院傾斜支持對象。
“‘工匠學院’其實是校企合作的一種深度模式。”珠海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四級調研員宋寶巨表示,珠海通過人才對接活動,如企業和院校達成短期及長期的人才定向培養和供給模式,另外是進行產品研發領域的對接,企業尋求與院校達成在產品研發領域的合作,以此強化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人才支撐。
在珠海堅持“產業第一、制造業優先”,全面打響產業發展攻堅戰的“強因子”帶動下,珠海職業技能院校也不斷涌現出與經濟市場密切呼應的新職業。
截至目前,珠海現有高職院校在校生近44000人,中職學校(不包括技工類學校)現有在校生約19000人,如何用好用活用實全市的職院校學生,是教育部門、用工部門必須面對的重要議題。
近年來,職業學校中也出過不少“網紅”,如江漢藝術職業學院開設的潛江龍蝦學院、柳州職業技術學院開設的螺螄粉產業學院,他們緊貼地域、產業特色,學生畢業后待遇可觀。
珠海也因地制宜,推出緊貼產業升級的特色職業專業。各職業院校面向“4+3”重點產業集群龍頭企業需求,主動對接各區和行業龍頭企業共同建設一批特色產業“工匠學院”。
珠海市教育局副局長謝芳表示,珠海目前已與金山軟件、高景太陽能等龍頭企業合作,對接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專業,已有8所“工匠學院”正在積極籌備中,包括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的金山數字工匠學院、三一海工工匠學院、新能源汽車產業工匠學院、高景工匠學院,珠海城市職業技術學院的智能打印工程師工匠學院、泰坦新動力智能制造工匠學院、金品智能制造工匠學院、金嘉粵澳跨境商貿工匠學院。
郭麗云表示,“我們希望根據企業人才培養弱點短板提出破題政策,推進職業院校根據產業發展和市場需求動態調整專業設置,鼓勵面向重點企業訂單式精準培養輸出技能人才。”
“行業聯盟”創新社會化評價
人才評價是打通技能人才發展和用工主體的核心環節。
此次《實施方案》提出創新開展第三方社會化評價。“我們充分發揮龍頭企業、行業協會、培養機構等各類主體的積極性,在全國率先以聯盟的方式創新開展社會化評價,這在全省、全國也是亮點。”
郭麗云透露,目前珠海市先后成立9個行業性聯盟,今年3月,珠海市人社局與澳門勞工事務局指導成立了全國首個技能人才互通互認的區域性聯盟——珠澳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聯盟,進一步推動直接采認澳門地區職業能力證明書試點工作。
在重點企業自主評價方面,珠海大膽放權,鼓勵重點企業積極開展內部評價。“邀請”產業鏈龍頭企業“入局”人才標準制定,有力地重構技能人才體系與行業發展的內在深層關系。據悉,目前珠海全市已備案企業92家,格力電器、冠宇電池等15家企業開發的29個評價規范共獲得290萬元獎勵。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了解到,為激勵企業提供更多更先進的實訓實習設備,深圳率先在全國探索“政府出補貼、企業出場地、校企共建共享”建設模式,目前建成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實訓基地219個。
珠海在此方面亦有不少新探索,目前已建成智能制造、工業自動化、現代服務、新能源四大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中心。《實施方案》提出,本市技工(職業)院校新開設珠海重點產業相關專業,按規定最高給予100萬元重點專業建設經費支持。
當前,珠海正處于“四區”疊加的歷史發展機遇期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珠海“4+3”戰略性產業集群正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上半年,珠海七大支柱產業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617.03億元,同比增長5.9%,拉動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4.8個百分點,占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80.5%。
產業在不斷升級,對勞動力的要求也發生了深刻變化。面對經濟結構調整的新形勢,珠海如何才能更好地抓住產業升級轉型期的新機遇?從引進、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全鏈條重塑技能人才培育體系是必不可少的途徑。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