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潔繪 周 潔繪
(相關資料圖)
編者的話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強化戰斗精神培育。“氣者,人之根本也。”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志愿軍將士面對強敵,發出了“三個不相信”的英雄宣言,最終以“鋼少氣多”力克“鋼多氣少”。無論時代如何發展,戰斗精神永遠是事關打贏的精神支柱,永遠是激發昂揚斗志的重要法寶。雖然軍隊文職人員不直接參與一線作戰行動,但戰斗精神的培育同樣忽視不得、弱化不得。
“物質的原因和結果不過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結果才是貴重的金屬,才是真正的鋒利刀刃”。一個懦弱的“劍客”,即使擁有最鋒利的寶劍,也不可能戰勝對手;一支裝備精良的軍隊,如果缺少血性虎氣,也不可能打勝仗。內心充盈著決不退、決不讓、決不軟、決不怕的血性和氣概,文職人員才能在困難面前迎難而上,不推諉、不逃避;在風險面前積極應對,不畏縮、不躲閃;在機遇面前主動出擊,不猶豫、不觀望,在日常工作和服務打贏中當主力、挑重擔。
當然,戰斗精神不是魯莽的“匹夫之勇”,而是與智慧謀略高度統一的可貴品格,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行為實踐。信息時代的戰斗精神培育,對科學精神和科技制勝意識提出更高要求。本期,我們了解一下兩名文職人員在崗位實踐中激發戰斗豪情、砥礪血性膽魄的親身經歷。
“偉飛,祝賀你。在這次保障任務中,你勇于迎接挑戰,展現了良好的作風形象,比起剛入職時的狀態,稱得上是脫胎換骨了!”前不久,我被表彰為先進,收到戰友于偉兵發來的祝賀短信。看著這幾行短短的文字,我內心涌動著感慨和激動。
說實話,剛入職時我還是有些松懈安逸思想的,感到軍隊院校的文職人員不僅有寒暑假,而且工作環境相對穩定融洽,只要按部就班工作就好。至于承擔大項任務、參加重大行動等,我從未想過要主動爭取。
與我同批入職的文職人員于偉兵和我不同,他當過兵、有過部隊歷練,參加工作積極主動、擔當盡責,始終保持著旺盛斗志和拼搏勁頭。“在‘舒適圈’里待著不舒服嗎?干嘛總想著踏出去。”每當我這樣說,他便提醒我:“‘躺平’只是一句玩笑話,真的躺下了,再想起來可就難了。”我雖有所觸動,但行動上還是沒有多大改變。
那次,單位組織文職人員培訓,進行匍匐前進等課目訓練時,我覺得“點到即止”就可以了,于是開始“磨洋工”。而于偉兵始終努力認真,動作快速標準,我還在緩慢行進時,他就像支箭一般躥了出去。
訓練點評時,教官不僅表揚了表現突出的戰友,也充分肯定了那些雖然成績不夠優異,但態度積極的文職人員。“穿上這身迷彩,就要拿出個‘兵’的樣子來!”雖然教官沒有點名道姓,但我知道這是對我的批評。
一次訓練間隙,大家圍繞“如何培育文職人員戰斗精神”的話題進行討論。有個別和我抱有類似想法的文職人員說:“我們是文職人員,又不是軍人,日常工作中沒有‘刀光劍影’,有必要按這么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嗎?”于偉兵說:“革命戰爭年代,人民軍隊靠著一股壓倒一切的‘氣’彌補了‘鋼’的不足,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如今雖然戰爭形態不斷演變,但無所畏懼的膽魄和銳氣不能丟。”
訓練場上錘煉的血性,在文職人員日常工作中有沒有作用?“其實戰斗精神不僅體現在戰場上,也體現在在任何艱難困苦面前決不低頭、敢于拼搏,直至奪取勝利的過程中”“精神的力量,有時比想象中更加強大”……在越加深入的討論辨析中,我的思想開始逐步轉變。
后來,在一次腹部繞杠課目訓練中,教官鼓勵我上前為大家示范。“教官能輕輕松松做幾十個,就我這三腳貓的功夫,還是不要班門弄斧了。”一開始,我又產生了逃避退縮的念頭。
“能不能行,試試才知道”“做不了10個,連1個都做不了嗎”……我被教官和戰友的話激起了血性,跳上單杠,按照平時練習的規范和要領,一口氣做了10個。
就在大家認為我已經到了極限時,教官一邊快節奏拍掌一邊鼓勵我:“再多做一個,再來一個。”我咬緊牙關繼續堅持,最終竟以19個的成績刷新了自己的紀錄。
跳下單杠,盡管雙手已磨破了皮,胳膊也止不住發抖,但我內心充盈著一種超越自己的成就感。那一刻,我更加明白,躺平也許一時舒服,但成就和幸福只有通過奮斗才能獲得。拼一把的感覺,其實更好。
血性不是天性,而是在艱險、苦累的訓練和實踐中磨礪出來的。戰友的好學上進、教官的教導示范、軍營的精神熏陶……這些都教育影響著我,讓我一點點做出了改變。
培訓結束正式走上崗位時,我已經不再把“躺平”掛在嘴邊,得過且過的思想也從腦海中消失。我清楚知道,血性如刀,越磨越利。未來信息化戰爭的突發性、殘酷性、破壞性空前增大,高新技術裝備的精確性、隱蔽性、智能化空前提升,這些變化和挑戰,對軍隊人員戰斗精神的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鳥籠里飛不出雄鷹,淺水里練不出蛟龍。作為一名軍隊文職人員,只有時刻以昂揚的精神和干勁履行職責使命,培育敢打必勝的血性、團結協作的品格、沉穩堅韌的心理和英勇頑強的作風,才能在關鍵時刻不掉鏈子、不掛空擋,從容應對各種挑戰。
如今,我多次在保障任務中表現積極并獲得表彰,用實際行動得到了領導和戰友的認可。我可以自豪地說,從曾經的“躺平派”到后來的“沖鋒隊”,我已經漸漸讀懂激揚血性、錘煉本領的意義,開始在服務官兵、服務打贏的強軍道路上全力奔跑……
精謀略,善沖鋒
■講述人 武警江西總隊九江支隊文職人員 田繼偉
盛夏時節,廬山腳下。
硝煙彌漫,熱浪蒸騰,我的心臟隨著密集的爆炸聲跳動,似乎下一秒就要沖破胸膛。
“有戰斗員負傷,請求救援!”考官一聲令下,作為醫生的我與衛生員攜帶擔架和急救包,迅速判斷戰場環境后,按照戰術動作要求快速出動,采取側姿匍匐方式將“傷員”轉移至安全地帶。傷情檢查、清洗消毒、包扎固定……簡單處置后,我們抬起擔架,一路躲避“槍林彈雨”,順利撤出戰場。
走下戰術考核場,我如釋重負:這次沒有重蹈覆轍,而是用實際行動打了個翻身仗!
幾個月前,為錘煉部隊實戰環境下遂行多樣化任務能力,全面檢驗各專業協同作戰水平,支隊計劃在野外駐訓期間組織一場全要素實兵對抗演練。
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我大學畢業后主動申請醫務援疆,在專業素養和救治水平方面有一定的經驗和基礎,后考取武警江西總隊九江支隊文職人員。入職后,我一直渴望承擔重大演訓的衛勤保障任務,接受“戰火硝煙”的洗禮。得知演練消息,我感到證明自己的機會來了,于是主動請纓隨隊執行任務。
演練中,紅藍雙方展開激烈的攻防戰斗,無人機不時升空偵察,特戰隊員時而匍匐緩慢前行,時而結隊快速突擊,各專業密切配合、交替掩護。戰友們不懼艱險、奮勇爭先的昂揚斗志,讓置身實戰的我也熱血沸騰。
“突擊組有人受重傷,請求醫療救援。”那一次,對講機里傳來呼叫,沒等導調組下達命令,我便攜帶急救包快速沖向“傷員”,心想:終于輪到我上場了。
對“傷員”來說,時間就是生命。我抱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想法,一心想以最快速度實施救護,就冒著硝煙徑直沖上去對“傷員”展開傷情檢查評估,按照流程步驟救護后將其抬上擔架,快速撤離。
“救護人員缺乏戰術意識,戰術動作不規范,行動失敗。”剛撤下來就接到導調組判定戰場救護行動失敗的消息,我一下子愣在原地,心頭涌上懊惱、不解等情緒:“軍隊人員不就是應該發揚戰斗精神,不懼犧牲、勇于沖鋒嗎?”
“小田,你認為沖勁和沖動有什么區別?”復盤總結會上,支隊作訓股股長李揚政的話一下點醒了我。他告訴我,戰斗精神其實包含了執著信念、頑強意志、戰斗作風、心理素質、紀律觀念等多個維度。實戰中,在講科學、練戰術、研戰法、懂團結、會配合的基礎上發揚奮勇拼搏的戰斗精神,才能最大程度發揮戰斗員作用。
隨后,大家幫我分析行動失敗的原因,讓我對自己的職能定位和實戰化訓練標準有了新的認識。戰場是充滿血與火、苦與累、生與死的殘酷競爭,無論是一線戰斗員還是保障人員,都是戰斗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要隨時做好流血犧牲的準備。但血性不是任性,如果不顧集體大局、不講策略方法,只憑個人意識沖動行事,只會適得其反。
戰斗精神不僅體現在敢打敢沖、不懼生死上,也體現在智勇雙全、科學高效上。只有遵循戰場規律和實戰要求,精神上始終保持“嗷嗷叫”的士氣、“不服輸”的斗志、“爭著上”的姿態,行動中服從命令、服從大局、嚴守紀律、科學嚴密,才能避免盲目蠻干,使每個個體的戰斗精神匯聚成強大合力。
從那以后,我主動申請參與基層單位的實戰化練兵,加強戰傷救護等衛勤課目訓練,錘煉戰術動作、敵情意識和特情處置能力,在嚴與苦中砥礪血性、在難與險中磨礪意志,鍛造衛勤實戰硬功。同時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協助機關業務部門分析支隊衛勤工作現狀,并結合自身專業特長,圍繞訓練傷防治、身體機能提升等提出科學合理的意見建議,得到了領導和官兵們的認可。
(本報特約通訊員劉 強整理)(講述人 戰略支援部隊航天工程大學文職人員 陳偉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