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愷昊、耿菲菲 攝影:鄒紅
作為文明古國,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幾千年來為世界留下了無數的文化瑰寶。每一件文物,承載著不同時期的重大事件,或是記錄著不同朝代的人文生活,能讓久遠的歷史鮮活地呈現在我們眼前。
(相關資料圖)
陜西西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修復專家蘭德省用毛筆將聚乙二醇滴眼液涂在兵馬俑的眼睛上,這樣既有保濕作用,還能慢慢浸潤清理殘留的微生物。
甘肅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專家樊再軒對莫高窟第196窟病害壁畫進行修復工作。樊老師1981年到敦煌研究院工作,目前雖退休但仍堅持在文保工作一線。
在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福勝寺,工作人員用藍色雨布保護南海觀音造像。
北京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的織繡修復師展示修復好的龍袍。織繡修復師不僅要掌握文物修復知識,還要熟悉各類織繡工藝技法。
當人們被這些文物所驚艷和震撼的同時,也不得不承認,時間讓它們逐漸褪去了昔日的“容顏”。瓷器破損、壁畫褪色、廟宇荒蕪——都逃不過歲月的痕跡。幸運的是,時間也見證了它們背后的守護者們世代的付出與奉獻,他們拭去歲月的塵埃,給予文物“第二次生命”。他們就是文物保護修復師。
如同醫生一樣,他們為文物“望聞問切”,量身定制開出“處方”,將傳統工藝與新興科技相結合,讓文物的生命在歷史長河中得以延續。而他們的“病人”,則是舉世無雙的文化瑰寶:北京故宮的宏偉宮殿,山西平遙的古城城墻,陜西西安的秦兵馬俑,或是有著千年歷史的青銅器皿與青花瓷器……
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數字化團隊正在采集佛像的三維數據。為助力古老石窟“活起來”,這群年輕人依托高科技手段,建立起云岡石窟“數字檔案”。
山西博物院壁畫修復師陳柯文(右)和張耀東在可移動的磚雕墓內進行修復工作。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游客從正在修繕的太和門前走過。
山西省永樂宮壁畫保護研究院院長席九龍介紹三清殿壁畫的起甲、脫落、粉化等病害問題。2021年開始的永樂宮壁畫搬遷后首次大規模修復,已經完成了龍虎殿、重陽殿500余平方米壁畫的病害處理和保護性修復,為下一步開展三清殿、純陽殿壁畫修復保護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據統計,我國目前有不可移動文物76.7萬處、國有可移動文物1.08億件(套),全國文物系統從業人員達到16萬人。一代又一代的文物保護修復師更替傳承,但責任與熱忱從未減退。在這組圖片專題里,讓我們一起走進文物修復與保護的世界。
(本組圖片作者系中國日報攝影記者)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20日 11版)
(來源: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