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務部發布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810億元,同比增長35.4%,較2019年同期增長30.3%,外資來華投資興業熱情高漲。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全球疫情反復、經濟復蘇仍存在不確定性,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仍存在干擾情況下,1至5月外資強勢流入中國,足顯中國對外資的吸引力。這也是外資對中國深化改革開放的認可,并看好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前景,外資長期流入趨勢已形成。
來華外資企業數量保持增長態勢
數據顯示,來華外資企業數量保持增長態勢。1至5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8497家,同比增長48.6%,較2019年同期增長12.4%。
從行業看,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3819億元,同比增長41.6%。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增長34.6%,其中高技術服務業增長37.6%,高技術制造業增長25%。從來源地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東盟、歐盟實際投資同比分別增長54.1%、56%和16.8%(含通過自由港投資數據)。從區域分布看,我國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分別增長37%、36%和10.4%。
中國銀行研究院博士后葉銀丹分析稱,從行業結構來看,服務業繼續成為本輪吸收外資的主體。這既是中國經濟結構持續轉型升級、進入發展新階段的體現,也表明外資看好未來中國在服務業、高技術產業等領域的發展潛力;從區域結構來看,中部地區對外資吸引力有所增強。1至5月,中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增長36%,僅低于東部地區1個百分點。這反映了中部地區在營商環境、基礎設施、產業鏈配套、人才引進等方面的改善成果。
實際利用外資繼續逆勢增長
2020年,全球跨國直接投資大幅下降,我國成功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嚴重沖擊,實際利用外資逆勢增長,成為最大的外資流入國。全國實際使用外資9999.8億元,同比增長6.2%,規模再創歷史新高。
在此基礎上,今年前5個月吸收外資實現了較快增長,繼續保持去年以來逆勢增長的積極態勢。業內專家普遍認為,這主要得益于我國經濟從疫情影響中穩定恢復,市場前景樂觀,營商環境持續改善,外商投資信心不斷增強。
“多方面因素推動我國對外資吸引力持續增強。”周茂華分析稱,一方面,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且仍保持穩健中高速增長,超大經濟體量和巨大市場潛力對外資構成巨大吸引力;另一方面,我國產業體系完備、上下游產業鏈配套能力強,國內有高素質產業工人和龐大的人才隊伍;此外,中國以內需為主體,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也將為外資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引資規模總體穩定
2020年以來,盡管全球貿易、投資、供應鏈遭受新冠疫情嚴重沖擊,但中國對外開放的步伐并未放緩,擴大開放的政策措施頻出。例如,進一步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增設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在金融、文化、教育等領域進一步放寬外資準入;全面實施外商投資法及其實施條例,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等。
在葉銀丹看來,這些開放的政策措施不僅進一步開放了外資進入中國的渠道,更穩定了外資關于中國持續推動開放的信心。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此前表示,當前全球疫情和國際環境復雜嚴峻,跨國投資持續低迷,跨境人員流動不暢,招商引資活動受阻,新的不確定性在增加,今年的利用外資工作仍然面臨較大的壓力。下一步,將按持續擴大對外開放,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力爭在保持引資規模總體穩定的前提下,優結構、提質量,努力實現穩外資的目標任務。
“引資的目的是加快我國經濟、產業轉型升級,不斷滿足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未來核心還是深化我國改革開放,優化資源配置,提升全要素生產率,釋放我國經濟和市場潛力。”周茂華說。
葉銀丹建議,一方面,要保持政策支持力度與經濟恢復程度相適應,推動經濟繼續平穩復蘇。在當前全球主要經濟體進入復蘇通道背景下,保持經濟穩定恢復對于維護外資對中國經濟增長前景的樂觀預期至關重要。需注重政策連續性、穩定性,保持與經濟恢復程度相適應的支持力度。
另一方面,要發揮好超大規模市場對外資的吸引作用。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繼續深化收入分配相關改革,發揮共同富裕示范區先行先試作用,推動我國居民收入結構不斷優化。同時,進一步完善農村通信、交通等基礎設施,提升農村等下沉市場消費能力。
此外,持續優化的營商環境對于吸引外資至關重要。葉銀丹談道,一是為外資外貿營造競爭中性和規則公平的良好營商環境。同時,進一步簡化跨境貿易、投資環節,提高通關便利性,加快推動中國在外資外貿領域培育綜合競爭新優勢。二是重點突破當前一些地方營商環境中存在的稅收規范性文件較多、納稅企業執行成本較高、權力放得不夠、增設隱性審查、變相延長審批時間、中小企業獲取信貸困難等痛點難點。三是進一步完善制度建設,為企業家生產經營、創新創業提供更加穩定、透明、可預期的政治、經濟和市場環境,讓市場充分發揮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更好地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積極性,維護市場主體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