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鐵焦事業部4號高爐生產現場,數十名職工手握鋼釬,舞動鐵錘,肆意揮灑著汗水,確保高爐奔騰的鐵水蜿蜒流淌;在鋼軋事業部轉爐現場,飛濺的鋼花,翻動的轉爐,兌鐵、吹煉、出鋼……一個“連軸轉”式的煉鋼過程正有序進行著……
2月9日記者在首鋼水鋼看到一派繁忙的生產景象。春節期間,水鋼各單位干部職工依然堅守崗位,安全高效完成了各項生產任務。
春節期間,鐵焦事業部備煤作業區堅持“多卸快送保裝車”原則,瞄準卸車易“梗”環節,優化卸車組織,以提高卸車效率促進車輛周轉,避免卸車耽誤產生延時費用,真正打通原煤接卸“最后一公里”,滿足焦化工序環節對原煤的需求。
隨卸煤職工來到車皮內,對用一般工具不能清理的原煤,職工們拿起蒸汽槍進行吹掃,一粒粒原煤在掉進回收倉的同時,也灑落到卸煤職工的臉上,一個個都變成了大花臉,雖然氣溫依然很低,但大伙干活的勁頭并沒有受到影響,你一鍬、我一鍬,一車煤很快就被卸完了。
據備煤作業區主任甘平介紹,今年的天氣雖然下雪,但車皮凝凍程度較上年有所下降。往年凝凍的時候,要在車皮左右兩旁生起30余個火爐,用熊熊大火將車皮兩邊的冰塊融化后再進入翻車機,不能用火烤的地方則用蒸汽管道進行加熱解凍。
年前,備煤作業區也根據天氣預報做好應對惡劣氣候條件的準備,完善抗凍保產預案,嚴格落實領導值班制度,做好應急處置,確保高爐不因凝凍天氣斷“糧”而影響水鋼生產。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余昌旭
通訊員 李云 王月
編輯 申川
編審 王淑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