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近年來,重慶立足市情,突出山地特色,培育發展十大鄉村產業集群,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綜合產值達到5000億元。唯有找準產業特色,鄉村產業才能做大做強。
2月25日,全國首個公益助力鄉村振興專場活動——2022年“鄉村振興·重慶專場”啟動,旨在凝聚社會力量助推重慶鄉村振興、促進共同富裕。
為活動提供支持的騰訊公司負責人稱,這是企業全國首個標桿計劃,將從監測和幫扶、產業和就業等7個方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從務實推進鄉村建設規范提升、深入促進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等3個方面統籌推進鄉村振興。
產業是鄉村里的“聚寶盆”“蓄才池”。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鄉村休閑旅游、農村電商等產業。支持農業大縣聚焦農產品加工業,引導企業到產地發展糧油加工、食品制造。實施“數商興農”工程,推進電子商務進鄉村。
近年來,重慶市通過鄉村振興十大重點工程,聚力推進柑橘、榨菜、生態畜牧等10個千億元級特色產業鏈建設,農產品加工產值和網絡零售額每年增長10%以上。天眼查數據顯示,重慶目前有農產品加工企業超2.1萬家。截至今年,已培育超過50億元級農產品加工園區近20個、年銷售收入達5億元的農產龍頭企業超100家。
用品牌引領鄉村振興
2月25日,記者來到重慶涪陵鄉村。
“涪陵就是一座用青菜頭堆砌起來的城市。”涪陵區外宣辦負責人說,全區有半成品原料加工戶4000家,60多萬人直接和間接從事榨菜行業,年產值超100億元,成為重慶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樣本。
記者在涪陵榨菜集團看到,這里有引進的德國現代化流水線,榨菜腌制、淘洗、切分、脫鹽、脫水、拌料、包裝、滅菌、裝箱入庫等全部實現工業化。企業負責人趙平告訴記者,如今,集團年產值近30億元,帶領周邊地區50萬菜農增收致富。
目前,該區有37家規上榨菜企業,年成品榨菜生產能力60萬噸以上;有榨菜商標品牌200余件,4件中國馳名商標;形成了全形榨菜、方便榨菜、出口榨菜三大系列100余個品種,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
“通過做大做強涪陵榨菜這一特色支柱產業,走出了一條屬于當地的特色鄉村振興之路。”涪陵區外宣辦負責人表示,作為中國榨菜城,還將建設中國榨菜博物館、榨菜特色旅游基地、榨菜文化景觀區、榨菜國家級研發中心等項目。
“用品牌引領鄉村振興,涪陵榨菜產業僅僅是一個縮影!”重慶鄉村振興局負責人表示,重慶把鄉村振興產業作為發展的最大潛力,大力發展小規模、多品種、高品質、好價錢的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涪陵榨菜、奉節臍橙、江津花椒、潼南檸檬等農產品品牌享譽全國。
打造鄉村振興全產業鏈
在重慶,有一座以畜牧科技為特色的渝西小城——榮昌。這里的生豬行銷全國,超過全國市場份額10%,不僅每兩年舉辦一次“中國畜牧科技論壇”,更有“全國畜牧看榮昌”的美譽。
2月26日清晨,記者在榮昌區琪金·榮昌豬保種場內看到,豬仔們醒來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吃早餐——在智能飼喂系統的精確引導下,飼料通過自動料線來到這些榮昌豬的碗槽里。
這是由重慶琪金食品集團投資建設的智能飼喂系統。公司負責人林其鑫稱,集團運用智能化技術,逐漸成長為集保種選育、能繁養殖、屠宰加工、深加工和銷售為一體的生豬全產業鏈食品流通企業。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關鍵。琪金集團在鄉村振興中找準了自身定位和價值所在:延長產業鏈,帶動更多人。
該集團擁有年出欄20萬頭榮昌商品仔豬、15萬頭榮昌商品肉豬規模。并在全國開設直營門店和扶貧超市600余家,提供就業崗位2000余個,成功帶動1萬余戶貧困農戶實現產業增收。
前不久,榮昌區安富街道普陀村與琪金集團簽約,以村企合作的方式,創新榮昌豬飼養營銷模式,推動村企聯建促振興。協議以“公司+大戶(含合作社、小微企業、養殖大戶)+脫貧戶”的合作模式,與當地村民結成穩定利益聯合,為村民免費提供良仔豬,同時提供技術培訓、保底收購等,使農戶收益得到最大化。
林其鑫表示,通過“聯合養豬”和“聯合開店”,讓創業者從“打工人”變身為“合伙人”,讓產業帶動創業,通過新業態實現共同富裕。
據榮昌區農委負責人介紹,國內首個、迄今為止唯一一個畜禽產品大市場——國家生豬市場,已經在榮昌掛牌運行。如今,在這個生豬現貨電子交易平臺上,日均成交量已經達到了10萬頭,畜牧業集群規模達150億元。
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
“春節剛過,大家都喜歡吃熟熏制臘肉,是不是熏制得越久越好?其實熏制時間過長容易導致過氧化值超標……”2月27日,重慶巫溪縣天元鄉萬春村村會議室,一堂大學課程正在進行。
這是重慶三峽職業學院農產品加工與農產品質量與安全專業高職擴招生班,授課教師來自重慶三峽職業學院。講臺下的學生有村干部、致富帶頭人、種養大戶……他們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在完成3年的課程并修滿學分后,可以和在校高職生一樣拿到大專文憑。
扶貧必扶智。要實現鄉村振興,不但要富村民的“錢袋”,更要富村民的“腦袋”。近年來,重慶已通過大力培育在鄉人才、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引導城市人才下鄉服務等方式,助力鄉村人才實現“聚變”效應。
2月24日一大早,陳邦瓊就在位于永川區何埂鎮獅子村的重慶市菌雅食用菌有限責任公司里忙開了,她查看著一排排菌架上整齊碼放的菌包,茶樹菇、猴頭菇、銀耳等食用菌散發出陣陣菇香。
陳邦瓊是這家公司的總經理,2012年,她拿著在外打工掙的20多萬元,回鄉自學種植食用菌。10年時間,她的工廠式作坊已發展為產銷規模化、規范化的種植公司,年銷售額超過12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