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車市場,我國車市已連續13年穩居市場銷量冠軍寶座。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測,今年國內車市銷量有望達到2750萬輛,在去年正增長的基礎上,繼續保持著5%以上增速的高位運行。
隨著汽車消費觀念的日趨成熟,消費者對車輛經濟性、安全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這也促使汽車市場要不斷關切消費市場需求,提升汽車產品質量檢測標準,嚴格對市場的質量監管,以維護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踐行“綠色低碳”之路
公安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我國汽車保有量達3.02億輛。隨著我國汽車私人消費市場規模持續走高,降低車輛整體燃油消耗量、提升燃油經濟性,被業內視為汽車消費市場的重要目標。
此前,國務院發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明確了我國汽車節能標準的整體目標,要求2020年乘用車新車平均燃料消耗量達到5L/100km。
此后,為進一步堅持清潔化發展路線,平衡汽車消費市場供需關系的“雙積分”出臺。受這一政策影響,今年車企不僅要滿足平均油耗標準,還要滿足政策規定的新能源車積分比例要求。對車企而言,若汽車企業要完成“雙積分”考核要求,車企必須增加新能源車產能,才可以滿足新能源車積分比例的要求。
去年7月1日,工信部組織制定的《乘用車燃料消耗量限值》強制性國家標準(GB19578—2021)正式實施。標準最大的亮點就是,采用全球統一輕型車輛測試循環進行測定,非常接近實際數值。據悉,車輛測試循環模擬了城市(低速)、城郊(中速)、鄉村(高速)和高速公路(超高速)4種不同工況,更貼近消費者日常使用的情況。該標準實施后,對推動汽車產品節能減排、促進汽車消費市場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今年1月,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等多部委聯合制定的《促進綠色消費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大力推廣新能源車,逐步取消各地新能源車輛購買限制,推動落實免限行、路權等支持政策,加強充換電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還提出推動開展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應用試點工作,有序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
近年來,國內二手車市場交易規模不斷增長。2021年,我國二手車交易量為1758.5萬輛,同比增長22.6%。但與汽車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二手車交易量還處于發展初期階段,整體市場有很大發展空間。在二手車市場中,限遷一直是導致二手車市場流通活力有限的堵點問題。《方案》再次提出全面取消二手車限遷政策,被業內視為有望徹底打破國內二手車限遷的重要一擊。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預測,隨著限遷政策逐漸松綁,二手車消費潛力將進一步被釋放。
嚴格市場管理體系
隨著智能汽車市場滲透率快速增長,車輛的智能網聯化功能已成為影響人們購車的重要因素。
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9月,我國智能網聯汽車測試里程已達500萬公里。為順應智能化發展趨勢,汽車企業在車輛智能化技術研發力度不斷加大。
隨著5G技術商用化的普及,車輛憑借自動駕駛技術的介入有了以較快車速自主行駛的能力。與此同時,車聯網進入5G時代,人們對影響車輛安全問題的數據傳輸保持高度關注。
為了滿足日漸增長的汽車智能化發展需要,有關部門明顯加強了對汽車網聯化領域的管理。
去年6月,工信部就曾發布《2021年汽車標準化工作要點》,突出以新能源車為載體的智能網聯汽車標準化發展,對汽車智能化、網聯化和零部件標準化工作提出了與各方協同的新要求。據悉,政策提出適應新技術發展趨勢,加快推進整車信息安全、軟件升級、自動駕駛數據記錄系統等強制性國家標準的立項和制定工作;強化基礎性標準支撐,完成智能網聯汽車術語定義推薦性國家標準征求意見,啟動并持續推進信息安全工程、操作系統等基礎類標準制定工作。
去年12月,工信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聯合印發《工業互聯網綜合標準化體系建設指南(2021版)》(以下簡稱《指南》),提出到2023年,工業互聯網標準體系持續完善。
《指南》顯示,“5G+工業互聯網”標準實際包含多種應用層面信息,包括應用端、網絡管理、適配增強技術等標準。以適配增強技術標準為例,主要規范5G技術面向工業互聯網需求等增強型技術要求,包括高精度時間同步、高精度定位、與其他網絡協議對接等標準。
汽車企業為了突出品牌旗下新車智能化水平,在介紹新車亮點功能時,均將自動駕駛作為產品的主要營銷點。記者注意到,多家車企在介紹產品自動駕駛級別時,使用容易讓人混淆的“L2+級”。不過,業內關于自動駕駛級別劃分中,并無關于“L2+級”的描述。
2021年9月,市場監管總局發布《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國家標準(GB/T40429-2021),該標準已于今年3月1日實施。
據悉,該標準綜合考量動態駕駛任務、最小風險策略和設計運行范圍等多個維度,將汽車駕駛自動化等級劃分為0—5級,并提示相應級別下汽車用戶應承擔的駕駛任務,更加系統和全面地對分級進行描述,有利于增進消費者對自動駕駛技術的理解,改善消費者的濫用、誤用現象,提升駕駛安全性。
業內認為,對于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和大規模應用落地而言,國家標準的出臺是關鍵的前置條件,明確的分級標準將有助于促進各類自動駕駛汽車的量產與落地進程。隨著汽車市場相關標準日趨完善,可顯著強化對主機廠的引導作用,有效維護市場經營秩序,改善汽車消費環境。
政策多角度發力
一直以來,為了穩定汽車消費,有關部門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激勵政策,對車市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基于汽車市場加速推進電動化發展,在購車補貼優惠和免征購置稅雙重利好下,新能源車市場在短時間內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付于武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很多人關注新能源車補貼政策是因為可以購車享受一定幅度的優惠,實際上,正是由于購車補貼政策采用的“退坡”方式,對汽車生產企業的品質化發展起到推動作用,促使新能源車在續航能力、整車品質等核心能力等方面有所提升。
記者注意到,2022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在2021年基礎上退坡30%。純電動乘用車續航里程在300公里以下的無補貼。換句話說,只有續航里程達300公里以上的車型才能享受購車補貼。而補貼門檻的提升,不僅符合業內對新能源車發展的期待,也能倒逼汽車企業提高新能源車產品的綜合實力。
付于武表示,補貼退坡是優化新能源車市場良性競爭的一種政策引導,汽車企業若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享受補貼政策扶持,不僅要生產新能源車,還要盡可能滿足消費市場需求。前幾年,有人認為新能源車市場競爭不激烈,而如今處于“藍海”的新能源車市場,同樣脫離不了優勝劣汰的市場生存法則。
去年1月,商務部、財政部等12部門印發《關于提振大宗消費重點消費促進釋放農村消費潛力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穩定和擴大汽車消費。釋放汽車消費潛力,鼓勵有關城市優化限購措施,增加號牌指標投放。
《通知》提出開展新一輪汽車下鄉和以舊換新,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對農村居民購買3.5噸及以下貨車、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對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汽車并購買新車的居民,給予補貼。
其中,新能源車下鄉活動備受消費市場關注。近兩年,新能源車下鄉用實際成果表明,其是打開新能源車下沉市場的一把“鑰匙”。中汽協的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新能源車下鄉銷售106.8萬輛,同比增長169.2%,高于新能源車市場整體增速約10%。在這一政策作用下,鼓勵汽車企業研發推廣適合農村居民出行需要、質優價廉的新能源車,推動新能源車快速向農村市場下沉。
記者從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獲悉,從目前申報車企和車型的參與度來看,今年參與新能源車下鄉的車企數量和車型都會有明顯增長,其中不乏多家主打智能網聯化技術的新造車品牌入圍參與名單。
數說成績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1年,國內傳統燃油車銷量1813.4萬臺,同比下滑3.1%。反觀新能源車市場,其銷量各月銷量均創新高,同比增長1.6倍,市場滲透率猛增到13.9%。其中,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市場大放異彩,占據70%以上市場份額,有望通過新能源車重塑汽車市場競爭格局。
當前,新能源車市場由一二線城市逐漸向三四五線城市下沉,預期三四五線城市新能源車銷量有望繼續提升。
數據顯示,隨著新能源車市場不斷釋放利好信息,促使汽車企業加速向市場投放新車。2021年,新能源乘用車上市子車系97個,對應車型396個,創近5年新高。其中,自主廠商車型投放數量293個,是合資廠商的3倍。按細分市場劃分,新能源產品投放資源主要向微小型、緊湊型細分市場傾斜,2021年投放數量達271款,數量占比將近70%。(本報記者 吳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