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以來,深圳市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在國內超大城市中處于領先水平。PM2.5 年均濃度從28微克/立方米降至18微克/立方米,降幅為35.7%,“深圳藍”成為常態。
記者從深圳市生態環境局獲悉,2021年,深圳PM2.5(細顆粒物)平均濃度為18微克/立方米,連續3年優于世界衛生組織第二階段標準值,同比2017年(28微克/立方米)下降10微克/立方米,達到有監測數據以來最好水平;深圳PM10(可吸入顆粒物)平均濃度為37微克/立方米,同比2017年(45微克/立方米)下降8微克/立方米;2021年,深圳全年灰霾天數為2天,同比2017年(22天)減少20天,創1988年以來新低。
為持續打造“深圳藍”空氣質量品牌,2018年,深圳在全國率先建成“一街一站”標準化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網和立體監測網。深入開展PM2.5來源解析及治理措施成效評估等研究,為持續提升空氣質量提供核心管理依據。
深圳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同時,助力碳減排也取得了新成效。近5年來,深圳實施最高標準的源頭管控、最嚴格的排放標準、最具針對性的整治手段,推出了一系列全國領先的治理措施。在全國率先實現公交車、出租車100%純電動化,率先推動泥頭車純電動化,全市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約50萬輛,純電動物流車9.8萬輛,居全國首位;完成媽灣電廠和全市燃氣電廠廢氣處理設施升級改造,氮氧化物排放濃度達世界最先進水平;補貼鼓勵船舶使用0.1%含量低硫油和岸電,深圳2019年靠港船舶岸電使用率達到6.1%,為全國最高;為進一步推廣使用清潔能源船舶,2020年,國內首個海上國際LNG加注中心落戶鹽田。
深圳在全國率先發布實施《低揮發性有機物含量涂料技術規范》地方標準,對包裝印刷、工業涂裝等重點行業開展低揮發性有機物(VOCs)原輔料替代。推進涉VOCs工業企業治理,實施一企一策、深度治理等,累計完成1445家重點企業綜合整治。此外,深圳還建成12家共性汽修噴涂中心。(深圳商報記者 文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