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市紅花崗區海龍鎮溫泉村的水晶葡萄遠近聞名。這幾天,溫泉村的村民們正忙著翻土施肥、搭架修枝、換膜搭棚。
“以前都是憑經驗露天種植葡萄,品質得不到保障,經濟效益不穩定。在政府的幫助下改成避雨栽培后,葡萄品質和產量都得到了提高,預計畝產收益較之前要提高4000元左右。”胡萬華是溫泉村的葡萄種植大戶,也是遵義市萬華水晶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葡萄品質不穩定,合作社員的收入得不到保證,為幫助合作社做大做強、帶動社員致富增收,海龍鎮在對溫泉村葡萄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把脈問診”,通過“以獎代補”“先建后補”的方式推廣高效避雨栽培技術。當前,該村已建成標準化避雨栽培大棚500余畝。
據胡萬華介紹,在海龍鎮政府的扶持和引導下,合作社員大部分都采取避雨栽培技術種植水晶葡萄,有效減少了雨水對枝藤葉蔓的影響,大幅降低水晶葡萄發生炭疽病和霜霉病的幾率,提升了水晶葡萄的品質。
海龍鎮下轄4個村,有專業合作社十余個,在幫助各專業合作社改進技術、提升品質的同時,海龍鎮還引導各合作社通過訂單合作、要素合作、服務帶動等聯結方式,建立完善契約型、股權型等利益分享機制,將農產品生產與加工、銷售連接起來,推動農業產業鏈延伸融合,實現年產值6900萬元,戶均增收8.35萬元,解決了1120余人就近務工,帶動2400余名村民增收致富,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0975元。
(資料圖)
“近期,我們走訪了轄區包括專業合作社在內的市場主體200余次,收集意見建議80余條,解決問題訴求50余個。接下來,我們將全力以赴打通助企紓困的‘最后一公里’,切實保障和服務企業生產經營,讓廣大市場主體增強應對困難的底氣和信心,確保轄區各行各業穩定發展。”海龍鎮有關負責人說。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江婷婷
編輯 朱登芳
二審 張恒新
三審 孫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