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國企改革三年行動(2020-2022年)正式啟動。我省國資國企系統以實施三年行動為契機,吹響了新一輪改革的“沖鋒號”。主動謀劃,積極行動,對標三年行動目標任務,我省國企找短板補弱項,狠抓改革實效,確保改革“質量雙優”“形神兼備”。
(資料圖)
今年,是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收官之年。三年攻堅克難,一批體制機制障礙得以破解,一批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得到解決,一個個活力競相迸發、動力更為充沛的國企以嶄新面貌走進了市場化的浪潮中。未來挑戰與機遇并存,我省國企將保持改革的沖勁,持續穩經營、挖潛能、增效益,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交出滿意“答卷”。
6月末,貴州磷化集團開陽園區洋水東翼800萬噸/年磷礦延深技改及智能化礦山建設項目正在有序推進;40萬噸/年濕法磷酸凈化項目進入施工收尾階段;集團旗下投資建設礦肥公司20萬噸/年消防級磷酸一銨、20萬噸/年電池級磷酸一銨、10萬噸/年低磷水循環制備飼料級磷酸氫鈣項目,完成總工程進度超過50%……火熱的發展場景,顯現著貴州磷化集團昂然向前的活力。
三年前,貴州磷化集團正式揭牌成立。強強聯合,貴州磷化集團搶抓機遇,千方百計保生存、謀發展,通過做“加法”,增大了企業體量和綜合實力;做“減法”,化解過剩產能、壓縮管理層級、清理各種低效、無效資產,甩開歷史“包袱”。
“加”“減”之間,折射出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走向:2020年與2021年,貴州磷化集團利潤總額分別實現1.4億元、2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4%、1544%,全員勞動生產率分別增長46%、43%;勞動分配率分別降低26%、3%;人工成本利潤率分別增長116%、1131%。2022年1至4月,企業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36%、利潤總額同比增長90%,各項指標保持較好的增長,企業繼續朝著高端化、綠色化、集約化的高質量發展道路邁進。
貴州磷化集團開磷生態工業園區
“加”“減”之前,剛組建不久的貴州磷化集團也經歷了轉型的陣痛。向改革要發展,首當其沖的是要穩妥化解歷史遺留問題。
貴州磷化集團的開磷板塊成為改革的重要陣地。自1958年建礦至今,開磷依托得天獨厚的磷礦資源優勢,為我國磷化工產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但在發展過程中,企業的“攤子”越來越大,聚焦主業、做強實業、瘦身健體、提質增效成為必行之舉。
貴州開磷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定位、定向、瘦身、規范、改革”十字要求,聚焦主責主業,扎實推進內部機構整合重組,二級全資或實際控股子公司從18戶減少到11戶,4戶三級全資子公司全部壓減。二級參股子公司從9戶減少到6戶,清理三級參股子公司股權1戶,四級全資子公司股權1戶。通過持續開展低效無效參股股權清理工作,累計回收資金6455.43萬元。
同時,貴州開磷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不斷推動內部機構改革和職責清理優化,對職能部室、下屬子公司組織機構進行重塑。管理層級由原來的四級壓縮為三級,實現了出資人企業管理層級控制在三級以內的目標。子公司二級機構從改革前的161個減少到142個,減少了12%,部門下轄機構從346個減少到194個,減少44%。
在人力資源改革上,企業通過“五類”退出機制,累計辦理各類手續1925人次。2020年3月以來,貴州開磷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崗職工減少2191人,現有直接管理的在崗職工7400余人。
根據省國資委關于磷化集團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涉及非主營業務退出任務清單,公司通過吸收合并、整合重組、清算注銷等方式,完成了碘業公司、氟硅公司、物業集團等11個法人主體退出工作。處理了礦肥公司、貴州化肥的明股實債并完成股權變更,合成氨公司參股股權溢價轉讓。配合完成盤江電投和中化山東肥業股權轉讓、貴州開瑞科技股權整合……
昔日企業發展中面臨的“老大難”問題在一步步消解,聚焦主責主業轉型發展,貴州開磷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轉型升級步入了快車道。自2020年以來,企業的工業增加值從15.49億元增加到32.15億元、利潤總額從虧損16.47億元增長到盈利3.35億元、全員勞動生產率從14.39萬元/人提高到34.95萬元/人,勞動分配率從75%下降到33.96%。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管云
編輯 朱登芳
二審 陳露
三審 孫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