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從江縣驕陽似火。7月14日,走進從江洛貫經濟開發區貴州英瀾桑業公司蠶房里,長方形的低矮木架上,成千上萬只“蠶寶寶”正在吐絲,已形成拇指大的蠶繭。
“這個蠶房大約有30萬頭蠶,一條蠶吐的絲最長能有1200米。”英瀾桑業公司負責人鄭雄介紹,這些蠶繭將被送往貴州寶瑞嘉絲綢有限公司進行蠶繭深加工,制作成白綢絲、桑蠶絲等多種多樣的產品。桑蠶絲再由貴州怡家人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為蠶絲被、等多種高端產品,經過精美包裝后再由席夢思(廣州)寢具有限公司銷往全國各地。
自此,從一只蠶到一床被子或是四件套產品,從種植、深加工、精深加工到銷售一體,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資料圖片)
貴州英瀾桑業公司、貴州寶瑞嘉絲綢有限公司、席夢思(廣州)寢具有限公司、貴州怡家人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貴州黔繡通(非遺)有限公司都屬于貴州宏英實業有限公司控股公司。這家公司是貴州從江招商引資而來的。2015年,廣東的怡家人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將紡織加工廠從廣東搬到了貴州從江。
“最初來時內心十分忐忑,但來到這里之后讓我感到十分驚喜,這里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太適合養蠶了。”貴州宏英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游秀洪說,紡織產品對原料要求極高,尤其是蠶絲被,但周邊省份的蠶絲品質不一,產品生產十分被動。
自從來到從江,游秀洪發現,當地不僅有著種桑養蠶的歷史,其桑葉品質好,養出來的蠶吐的絲韌性更佳。因此,游秀洪大膽地建立起產業鏈,成立了英瀾桑業有限公司與當地農戶合作,進行桑樹培育和種植、小蠶培育、大蠶養育,從源頭把握產品質量。
“現在全縣約種了7000畝桑樹,公司建有桑樹示范基地面積300畝,標準養蠶房6個。”鄭雄介紹,公司不僅種植,還帶動當地260余戶農戶培育小蠶,提供技術服務,并保底收購蠶繭。
把握了原料關,深加工成為關鍵。在貴州寶瑞嘉絲綢有限公司廠房車間,銀絲穿梭、機械聲轟鳴,只見一群群“現代織女”各自忙碌著。有的在制作蠶絲被、有的在選繭、有的在開動機器繅絲,一臺智能繅絲機同時有20個錠在工作,而一顆繭大概十余分鐘便可抽完絲。
“這里有4條全自動智能繅絲生產線和7臺蠶棉加工設備,自動化程度高,生產的白綢絲與桑蠶絲都是貴州怡家人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生產高端原材料。”游秀洪介紹,這些高端原材料再經過先進的絎縫、套被、繡花及車縫等自動化大型流水線設備進行精深加工,生產為蠶絲被產品,其中,所有的蠶絲被都由手工制造。
“每天,工廠可生產5000張被子和100張蠶絲被。最多的時候一天要發貨5000張被子,一年下來被子銷量大概50萬至60萬張。”游秀洪說,從蠶到一床蠶絲被,需要經過幾十道工序,歷時40多天。成品經席夢思(廣州)寢具有限公司銷往全國各地。
除了能制作蠶絲被、高端面料等產品外,游秀洪還將蠶的價值發揮至極:“抽絲剝繭剩下的蠶蛹也不能浪費,會銷往東北地區制作餐桌上的美食,蠶糞(蠶沙)則做成功能枕頭。”
2021年,宏英實業在粵港澳大灣區銷售額達2億元。今年,貴州省人民政府印發《關于支持黔東南自治州“黎從榕”打造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橋頭堡”的實施意見》,這為宏英實業的發展帶來了更大機遇。
“未來,我們將從市場發展、打造特色產品、建立健全知識產權體系、增加研發投入、人才引進、打造數字化與信息化生產車間等縱向一體化發展。”游秀洪表示,下一步,將進一步著手解決企業的源頭發展瓶頸與風險,打造區域龍頭與區域品牌,按預期發展走入資本市場。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陳玲 高航
編輯 彭楊
二審 王法
三審 王淑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