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近年來能取得跨越式發展,離不開各方面的助力,稅惠政策讓企業受益很大。”近日,貴州能礦錳業集團有限公司財務總監張華超說。
稅務干部為貴州能礦錳業集團有限公司講解最新留抵退稅政策
(相關資料圖)
貴州能礦錳業集團有限公司坐落于大龍經濟開發區,以電解二氧化錳、硫酸錳、電解金屬錳等錳精深加工系列產品、新能源材料開發為主要業務,是目前國內首家集熱電聯產、多個錳系產品生產開發為一體的國有企業,也是貴州省唯一一個開發錳資源系列產品的國有企業。
公司生產的電解二氧化錳、高純硫酸錳作為中高端新能源動力電池的基礎材料,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但2022年4月,因下游企業生產情況波動,公司產品銷售困難,導致庫存積壓、資金緊張。
“還好有稅務部門送來稅收優惠的‘及時雨’,近7000萬元的留抵退稅有效緩解了公司的資金困難,讓我們能夠穩定生產,也穩住了職工隊伍。”張華超說,公司的人才隊伍都是從“零”培養起來的,是最珍貴的財富,多虧了及時到賬的退稅款,500多人的職工隊伍沒有一人被減薪或緩發工資,員工人心穩定,沒有出現離職現象,公司也得以繼續正常發展。
據了解,銅仁市稅務部門一直高度重視納稅服務工作,通過稅企互動平臺、微信、電話等渠道與納稅人保持常態溝通。主管稅務機關大龍經濟開發區稅務局了解貴州能礦錳業集團有限公司面臨困境后,該局立刻組織業務骨干,上門開展納稅服務。
“我們不折不扣落實各項稅惠政策,通過制作臺賬、整理政策文件等舉措,在前期先統計好轄區內適用各項政策的企業名單,再針對性開展宣傳輔導。”貴州大龍經濟開發區稅務局收入核算股一級行政執法員王旖介紹道,該局現已構建起“清單式+臺賬化”精細輔導、“廣覆蓋+準定位”精準宣傳、“簡潔辦+專人跟”精簡流程、“骨干審+團隊核”精確審核的“四精”全鏈條服務模式,確保留抵退稅政策落地落實,務實高效地為企業紓困解難。
“公司成立以來,一直享受著稅務部門的貼心服務,稅務干部非常熱心,主動溝通、主動服務,讓人十分感動。”張華超坦言,得益于國家的好政策和稅務部門的好服務,公司克服了技術不足、產能不足、成本高昂等困難,建成了“錳資源循環經濟示范項目”、省級工程技術中心、省級產學研示范基地,在生產力達到年產電解二氧化錳1.65萬噸、硫酸錳3萬噸、電解金屬錳3萬噸的同時,還實現了廢水、廢渣零排放,真正做到綠色發展,“2021年我們的營收達到1億多,但2022年1-7月營收就達到了1.4億。有稅惠政策的支持,公司未來的發展肯定會越來越快、越來越好。”張華超信心十足地說。
同樣在大龍經濟開發區,貴州大龍匯成新材料有限公司也在稅惠政策的助力下“乘風破浪”。
該公司專注于高純超細無機功能材料領域,主要生產電池用硫酸錳、高端錳酸鋰正極材料前驅體四氧化三錳、電池用代汞緩蝕劑等,“現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池用硫酸錳生產服務商以及新型鋰電池錳系正極材料產業鏈企業,與國內外數十家知名新能源電池及材料企業達成戰略合作。”提起公司的發展成果,貴州大龍匯成新材料有限公司財務經理楊勝標充滿自豪。
從一家沒有名氣的新創企業,到銅仁市創新10佳企業,再到國家“綠色工廠”高新技術企業,貴州大龍匯成新材料有限公司發展路上的每一步,都有稅惠政策的支持。
“為了擴大市場份額,我們投入了大量資金用于研發新產品,稅務干部了解后,及時輔導我們享受了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楊勝標算了算,近3年來,公司享受的各項稅惠紅利加起來超過了2500萬元,“有稅收優惠政策為我們公司的產品更新換代提供助力,我們發展得又快又穩,2021年的營收相比2020年增長了近90%。”
據了解,大龍開發區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發展勢頭迅猛。大龍開發區在已有的紅星錳業、紅星電子、匯成新材料、貴州能礦錳業、中偉新材料等鋰電池正極材料生產企業的基礎上,先后引進建成格瑞特、百思特、江蘇北新等上下游產業鏈及補鏈型企業,形成了具備穩定的鎳、鈷、錳資源供應、鋰電池成品生產、鋰電池梯次利用及廢舊資源回收利用等產業集群體系。1-7月,園區完成總產值232億元,工業總產值149.85億元,其中,規上工業總產值累計140.12億元,同比增長53.77%,其中新型功能材料產值119.78,占1-7月規上總產值的85.48%,同比增長79.4%。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余昌旭
編輯 彭楊
二審 王法
三審 王淑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