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黔西南州著力在構建農業產業化發展平臺方面下功夫,搭建園區聚集平臺、人才支撐平臺、科技支農平臺、金融對接平臺,推進全州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搭建園區聚集平臺。突出整體規劃,圍繞農業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以“一縣一業、一縣一園”為定位,打造8個以上10億級的產業園。依托園區為載體,強化招商引資力度,完善公共服務能力水平,提高農業園區建設用地效率和土地資本增值空間,優化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格局,為每個產業園分別引進一個有實力的大型企業入駐。截至目前,全州省級現代高效農業園區53個,入駐園區企業累計522家;完成投資137億元,實現總產值251億元,銷售收入約175億元。
(資料圖片)
萬峰林壩區實施水稻綠色高效高產示范種植。
搭建人才支撐平臺。加強與省內外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合作,采取委培、引進、聘請等方式,組建東西部(黔惠)國家級、省級、州級和本土專家為主體的農業技術服務專家庫。圍繞糧食生產安全和10大農業特色產業,推行“1+10”專班技術服務團隊,組建專項服務團隊,全程做好專項服務工作,并依托“省級現代農業科技培訓基地”“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田間學校”等,將科技推廣與農村科技人才培訓相結合,不斷提升職業農民、農技干部、合作社員等人員的業務水平。
搭建科技支農平臺。聚焦現代農業、生態產業、科技成果轉化,扎實推進博士工作室建設,加強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根據現代山地產業特色和資源,積極推廣產學研結合、育繁推一體的服務,強化糧食作物和特色經濟作物資源保護和品種創新,促進產學研深度合作,打造一批優良品種繁育基地和農技服務平臺。截至目前,建成徐學鋒博士工作室,實現618個村農技咨詢“訂單服務”全覆蓋。
興仁市薏仁米種植基地。
搭建金融對接平臺。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原則,由州級財政預算劃撥專項資金注入資本金,全州范圍內劃撥優質農業資產,組建政策性農業農村投資公司,充分發揮財政支農資金的杠桿作用,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農業產業發展。截至目前,全州通過創新實施“農保貸”“興農險”等工作機制,共實現支農融資2.05億元;通過建立以政府、企業(農戶)、保險公司共同參與的風險分擔機制,提供15.3億元風險保障,已賠付資金3590.72萬元。
來源 貴州省發展改革委
編輯 彭楊
二審 王法
三審 王淑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