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9月15日,記者從貴州省自然資源廳獲悉,2020年以來,普定縣自然資源局通過摸清家底、整合資源、壓實責任等措施,深入開展礦山生態修復,取得成效。共治理礦山43座,治理面積36.99公頃,恢復耕地面積36.99公頃,發展農業產業產值386.70萬元。
據了解,普定縣位于長江流域烏江水系上游三岔河匯水區,屬于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功能區,而加強區域環境治理修復對確保生態功能區的良好運轉和全國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摸清家底,分類施策有基礎,開展礦山現狀核實,委托資質單位對全縣歷史遺留礦山開展核查工作,弄清礦山數、責任主體,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下一步處置建議,建立“一檔一臺賬”,即一礦一檔、全縣礦山生態修復臺賬,為開展礦山生態修復奠定堅實基礎。截至目前,普定縣的礦山建立檔案180個,其中關閉礦山125座,有效礦權55個。
整合資源,治理修復有成效,核實摸底后,以生態文明建設、全域旅游發展、鄉村振興為契機,整合各方面政策,通過“三個一批”全面推進礦山生態恢復治理,即打包申報項目治理一批、統籌責任主體滅失礦山繳存的保證金治理一批、開展自然恢復評估銷號一批。2020年以來,通過打包項目,獲取上級資金支持347萬元,整合保證金1341.50萬元,項目治理礦山30座,督促企業自行治理礦山13座,恢復耕地面積36.99公頃,自然恢復面積9公頃,發展農業產業產值386.70萬元。
傳導責任,落地落實有保障,首先壓實主體責任,成立由縣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的露天開采礦山綜合整治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工作目標、整治范圍、整治措施,確保各項工作有序推進。其次強化部門聯動,加強溝通協調,圍繞礦山綜合整治工作重心,切實履行工作責任和監管職責,形成以縣自然資源局牽頭,各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協調聯動、密切配合的工作合力。同時強化督導檢查,加快工作進度。年內通過單獨或聯合有關部門采取專項督查、明察暗訪等方式,全面掌握整治進度。對整治工作不到位、不理想的礦山,采取專門督導,促使礦山修復工作得以快速推進。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張秀云
編輯 申川
二審 劉力維
三審 顧海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