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天半時間,扳手用壞了2把、加力桿扳彎了2根……7名平均年齡超過48歲的普通工人日均工作10多個小時,完成了一項他們從未干過的“大工程”,為首鋼水鋼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省下了20多萬元外委施工費用。
9月初,首鋼水鋼物流倉儲事業部煉軋站兩臺用于鋼渣傾翻的50噸吊車中,1號車回轉齒圈卡阻嚴重。兩臺吊車交替翻渣作業,但若不及時更換,2號車出現故障后就會影響鋼渣傾翻工作,從而阻礙煉鋼進度。
【資料圖】
“時間就是效益,通過‘老帶新’的模式,班上其他同事也很快上手。”作為煉軋站綜合班里唯一一名專業維修工,班長楊廷策主動擔起重任,從9月13日8時起,在他的部署下,除了4名倒班的吊車司機負責正常的鋼渣傾翻作業,剩余6名職工與他一同對1號車進行解體維修。沒有作業地溝,他們就新挖一條;天氣不好,他們就冒雨作業;僅一天時間,他們就將1號吊車大架、主卷揚、配重鐵全部解體。
9月14日,他們開始對連接平臺的舊回轉齒圈進行拆除。回轉齒圈直徑有1.5米,外圈46毫米螺栓有22顆,內圈41毫米螺栓有36顆,之前裝圈時作業人員都在這些螺栓的絲扣處涂抹了螺紋膠,這導致拆卸非常困難,他們就從工電段借來風炮機進行拆卸。風炮機拆不到的地方他們就用大扳手卡住螺栓的螺帽處,再用直徑60毫米、長約3米的鐵管套在扳手手柄上當作加力桿,4個人同時用力才能松動螺栓。在人員不夠時,車間相關負責人也加入進來,用壞了2把扳手,搬彎了2根加力桿才將所有的螺栓拆卸完畢。
9月15日,六盤水地區出現大范圍強降雨,施工受阻,他們被迫休工一天。9月16日上午,被雨水淋過的地面還是濕的,作業地溝里也還有積水,但他們一早換好工作服后就馬上開始作業。
9月17日8時至9月18日中午,新回轉齒圈安裝完成,被拆解的平臺、大架、主卷揚、配重鐵全部恢復,經現場試車后達到預期效果。
在4天半時間里,綜合班僅靠1名專業維修工帶著一群“門外漢”,完成了一項他們從未干過的工作。在這幾天里,他們的工作服不是被雨水淋濕,就是被汗水和潤滑油浸濕。
“降本增效不是一句空話,我們的職工以自力更生、吃苦耐勞的精神為企業實實在在節省了費用。”首鋼水鋼相關負責人表示,面對外部復雜多變的市場形勢,下一步水鋼各單位將繼續堅持“干”字當頭,找準降本增效突破口,確保產量提上來,成本降下來,效益升上去。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管云
通訊員 楊德清
編輯 曾帥
二審 張恒新
三審 張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