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記者從遵義市自然資源局獲悉,今年以來,遵義市自然資源局圍繞“四新”主攻“四化”,搶抓新國發2號文件政策機遇,用好用活用足各項土地政策,通過盤活存量中找資源、農村土地市場中找資源等,“五劑良方”挖潛土地后備資源,盤活存量用地2405.2畝,擬實現價值收益約43.7億元。切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為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要素支撐和服務保障。
遵義市新蒲新區(馮悝/攝)
從盤活存量土地中找資源,遵義市自然資源局立足新形勢下城鎮化建設由“外延式擴張”向“內涵式培育”的發展要求,全面推進建設用地利用情況起底大調查工作,進一步清理閑置低效、批而未供及供而未用等土地資源,分類建立臺賬,實行資源動態管理,向“土地存量”要“發展增量”。
【資料圖】
重點盤活老工礦區存量工業用地,對“退城進園”后的原八七廠、鈦廠等低效土地開展摸底調查,統籌三線工業文化遺產資源、區域發展定位,深化城市設計,提出地段發展建設意向,切實為招商引資提供謀求合作的契合點,有效指導城市精細化開發;采取用途調整、建筑功能兼容、市場化運作等方式,加大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處置力度,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真正讓資源從“沉睡”中“醒來”。截至目前,全市共處置2009到2018年批而未供面積3.58萬畝、2019到2022年批而未供面積3.7萬畝;完成劃撥轉出讓項目23個,涉及宗地面積576畝,補繳土地出讓金1.87億元。
從控詳規劃編制中找資源,充分發揮規劃的龍頭引領作用和調控作用,切實服務轄區經濟社會發展,著力解決歷史原因造成的控規編制與土地管理銜接度不足、規劃成果對新時期新形勢下的適應性不足問題,將控規的更新完善作為優化人居環境、提升土地價值的重要手段,實現控規管理與土地處置從“整合”到“融合”的提升。
近期以來,遵義市自然資源局精心組織召開中心城區控規局部調整及獨立選址論證專家審查會議,堅持整體統籌,調整優化用地布局,以點帶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益,讓規劃成果更接“地氣”。盤活利用零星分散建設用地,補齊區域功能配套短板,擬實現價值收益1.29億元;整合片區3833.7畝土地資源,實現工業用地集中連片開發、助力產業集聚發展;結合市場需求合理確定規劃用途比例,盤活存量用地2405.2畝,擬實現價值收益約43.7億元,推動存量資產和增量投資良性循環。
從城市轉型發展中找資源,進一步發揮土地供應對建設用地使用的導向作用,不斷提高土地資源供給質量和效率,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完善用地保障服務協調機制,優先保障重大工程和重點項目等耕地占補平衡指標需求;優化土地供應結構,優先保障畝均效益高、高成長型企業用地需求。采取支持工業用地分割合并,采取長期租賃、先租后讓、租讓結合、彈性年期出讓等方式供應工業用地等措施,以增加產業項目有效投資為目標,鼓勵現有產業轉型升級。有效結合商品住宅消化周期及房地產市場供需情況,嚴控商業住宅用地供應節奏,將土地供應的重心向補齊區域配套短板、優化土地利用結構上轉變,采取支持土地轉讓盤活、鼓勵工業用地混合利用等措施,引導低效產業用地再開發,推動產業集聚發展。截至目前,全市出讓土地922宗3.01萬畝,同比增長55.8%,其中出讓工礦倉儲用地2.077萬畝,同比增長134.8%。
從節約集約利用中找資源,在土地資源緊約束的形勢下,嚴格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管控,多措并舉全面提升土地開發利用價值,2021年遵義市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與建設用地使用面積達1億元/42.21公頃。一方面以“標準地”改革試點為抓手,制定細化實施方案及配套文件5個,將投資、畝產、能耗、環境等標準納入出讓條件,建立工業項目用地的批、征、供、用與項目招商落地、竣工驗收、達產復核、違約退出的產業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切實提升項目落地效率與用地效能,同時探索建立開發區工業用地“增存掛鉤”機制,促進新增工業用地高效配置。另一方面綜合運用規劃手段,不斷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將高壓走廊、建筑退讓空間等規劃作為集中綠地,優化防護綠地與建設用地功能兼容性;將山地城市有限的建設用地資源用于保障產業需要與城鎮化建設,確保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不斷提高。
從農村土地市場中找資源,加強國土空間規劃管控和引領,統籌布局生態、農業、城鎮建設等功能空間,“雙輪驅動”實現城鄉融合發展。以農村“兩權”登記為基礎,以閑置、低效集體建設用地的清理以及“一戶多宅”的騰退為重點,以國土空間規劃與村莊規劃編制為抓手,統籌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基礎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完成宅基地地籍調查139.7萬宗38.4萬畝,完成集體建設用地地籍調查4537宗1.2萬畝;其中湄潭縣完成“一圖一表一說明”村民版村莊規劃居民點566個,匯川區對符合標準的土地統籌開展系統性梳理;妥善解決兩個試點縣(區)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過程中遇到的政策瓶頸問題,并積極向上級爭取政策支持,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資源,接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下一步,遵義市自然資源局將持續在優化國土空間保護格局、全面提高要素支撐能力、提高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效率上精準發力,從全域統籌區域協調、上下聯動爭取政策、做好規劃補齊短板上靶向攻堅,寫好“優增量、盤存量、活流量”三篇土地文章。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張秀云
編輯 彭楊
二審 陳玲
三審 王淑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