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設計、試驗、方案調整……是我的工作日常,二三十平方米的實驗室是我堅守多年的研發陣地。
(資料圖片)
通過一臺顯微鏡、一臺電腦、紙與筆,各種新型合金的結構、形態、變化早已在我的腦海中上演了千萬遍。
我是王海軍,四川人,現任貴州航天新力科技有限公司材料研究所所長,技術中心副主任,重點從事航天有色金屬材料研發及產業化工作。今年是我從高校科研院所投身一線航天制造企業的第三年。
深耕金屬材料領域數十年,我多次帶領團隊進行航天高端裝備用關鍵金屬材料的研制、應用技術攻關。
截至目前,我已主持十余項省部級科研項目,參與多項科技部重點研發、國家科技支撐等重大課題。發表SCI、EI論文30余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0余項,有幸獲中國航天科工集團“高級專家”、2022年“貴州省五一勞動獎章”、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等多項榮譽。
一代材料,一代裝備,材料產業是戰略性、基礎性產業,也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領域。新材料研發是發展重點,加速推動研發成果轉化落地才是關鍵。
從高校科研院所轉戰制造企業開展研究工作,能讓“設計-制造-應用”完整的成果轉化模式可快速響應,大大加速了新材料和新技術的驗證應用過程。
航天裝備改型升級,材料當先行。目前,新產品、新材料研發是企業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由我們開發研制的7系鋁合金、新型第四代鋁鋰合金、NC2中熵合金等新型材料,突破了部分航天特種金屬材料依賴進口的困境。
經過不斷的專業知識積淀,無數個日夜的應用驗證,我創造性地研發、歸納、提出了一套技術水平處國際先進、可制備超高均勻性、超大規格規整或異性鑄錠的全新制備技術,解決了大規格超高強鋁合金均勻性差、易開裂、成品率低等問題;一套適合鋁鋰合金的全新工藝路徑方案,解決了國內鋁鋰合金工業化制備工藝流程長且控制難、材料純凈性差、產品成本高等難題。
如今,航天產品對新材料和新技術有迫切需求,航天系統也渴望著原始創新和高層次科技人才。
作為研發團隊帶頭人、研究生導師,在人才隊伍培養上,我根據對象不同的專業特長、經驗積累,制定區別化的培養路線、以“高精尖缺”為導向,致力于培養材料冶煉、后處理等金屬材料研發關鍵環節的專家。
從業十余載,我和團隊不斷克服材料“新”、時間“短”、設備“限制”、加工處理“難”等問題,旨在推動新研究成果的轉化落地。
目前,我們正在推動某牌號耐高溫鋁合金在特殊領域的應用轉化落地,預估該成果的落地轉化將為公司帶來極高收益,為公司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賦能。
如今的貴州不斷釋放著發展新動能,航天制造業也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期”。作為航天有色金屬材料研究者,我將會立足自身,著眼未來,用好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絕招”,走好新材料引領產業轉型的道路。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露
編輯 方亞麗
二審 張恒新
三審 孫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