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從貴州省自然資源廳獲悉,近年來,全省自然資源系統始終踐行使命擔當,牢牢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聚焦“兩統一”職責苦干實干、奮力拼搏,在保護生態、保障發展、保衛民生等方面取得歷史性成就,通過構建國土空間規劃有維度、守牢耕地紅線有力度、推進生態保護修復有廣度等“八個度”舉措,為貴州創造趕超跨越的“黃金十年”提供了堅實的自然資源保障。
湄潭縣石蓮鎮沿江村村莊規劃鳥瞰圖
構建國土空間規劃有維度,立足于貴州“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地理格局、“兩江上游”的生態環境區位和“陡薄碎干”(坡度陡、土層薄、分布碎、水田少)的耕地實際情況,建立省、市(州)、縣、鄉鎮四個層級和總體規劃、詳細規劃、相關專項規劃三種類型共同構成的“四級三類”全省國土空間規劃體系。
(資料圖)
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的優先序,統籌劃定“三區三線”,初步形成全省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一張圖”。
牢守耕地紅線有力度,落實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嚴守“耕地紅線”。嚴控耕地轉為非農建設用地和其他農用地,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和進出平衡,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夯實國家糧食安全基礎。
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劃足劃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促進優質耕地集中連片。
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有適度,全面落實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的要求,堅持規劃引領促進城鎮集聚發展,加快盤活存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創新利用方式推動項目節約用地,使寶貴的土地資源效益最大化,助力貴州創造發展“黃金十年”。
在城鎮建設、產業發展和相關重大項目建設中,嚴格控制項目建設用地規模,以“畝產論英雄”,創造了“工業梯田”“山地城鎮”“梯田園區”等貴州節地經驗。
貴州云巖區、七星關區、鳳岡縣等7個縣(市、區)入選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市)。“十三五”期間,貴州單位GDP使用面積下降率達到23%,超過國家下達任務的3個百分點。
推進生態保護修復有廣度,實施烏蒙山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烏蒙山區“興地惠民”土地整治等重大工程,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筑牢珠江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推進礦山集中“治禿”專項行動,統籌開展歷史遺留礦山治理、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綠色礦山建設行動,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礦產資源規劃、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修復全過程。全面推行河湖長制、林長制,森林覆蓋率達62.12%。
開展地質災害防治有速度,對全省2萬8千余處地質災害風險隱患,按照“人防+技防”的方式,逐一落實群測群防綜合防治。利用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新技術,建成貴州省地質災害防治指揮平臺和專業自動化監測點7779處(數量位居全國前列),有效提升基層臨災快速處置能力。
實施工程治理和避險搬遷項目475個,解除近25萬名群眾遭受地質災害威脅風險,有力守護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支撐保障脫貧攻堅有溫度,率先探索利用增減掛鉤政策支持易地扶貧搬遷,累計籌集資金441.68億元支持脫貧攻堅。實施差別化土地政策,深度貧困縣“邊建邊報”“邊占邊補”,脫貧攻堅用地應保盡保。
開展農作物種植情況、易地扶貧搬遷、“組組通”公路等專項遙感監測,支撐精準扶貧成效明顯。率先完成全省耕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評價,發現大面積富硒和富鍺特色耕地資源,為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提供決策參考。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有深度,統籌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完成湄潭全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項試點,探索形成“湄潭經驗”。在全國率先開展礦產資源配置體制改革,全面實行礦業權競爭性出讓制度,形成貴州“1+5+8”配套改革政策體系。
率先統一貴州省不動產登記信息平臺,統一房、地、林、農等各類不動產登記收件標準,實現不動產登記城鄉全覆蓋、類型全統一。
夯實自然資源基礎成果有厚度,全省“國土三調”主要數據成果向全社會發布,筑牢自然資源管理數據底版。北斗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網建成投用并不斷完善,推動北斗導航社會化服務,累計提供服務超過3億次。
建成省地質博物館,并免費向公眾開放,館藏古生物化石、巖礦標本等10萬余件,開館以來累計參觀人數百萬人次。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張秀云
編輯 申川
二審 楊靜
三審 王淑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