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類非法社會組織的行徑不僅讓孩子和家長付出巨大的時間和經濟成本,也帶壞了素質教育培訓的風氣,使其陷入功利化怪圈,其“拉大旗作虎皮”的做法更折損了權威部門的公信力。
據1月6日新華社報道,一家沒有在任何部門登記的非法社會組織,竟長達數年打著權威部門授權的旗號,在全國下設數十家分支機構,制發帶有“全國”字樣的等級證書,利用家長焦慮心態牟利——不久前,依據《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和《取締非法民間組織暫行辦法》規定,北京市民政局對“全國中小學生綜合素質等級測評中心”及下設分支機構予以取締。
這是相關部門打擊、清理非法社會組織工作在教育領域的縮影。不久前,民政部公布了第八批地方民政部門依法取締的部分非法社會組織名單,其中不少是教育類機構。
現實中,不少面向青少年群體的考級、評獎、賽事,真假難辨。厘清相關騙局背后的生成和作用機制,很有必要。
首先,此類騙局大都看上去冠冕堂皇,做足了表面文章。真假難辨的名稱、類似傳統社會組織的組織形式和“高大上”的宣傳包裝,往往是類似機構招搖撞騙的籌碼。比如,近年來一些人利用政策漏洞建立起境外注冊、境內活動的離岸社團,通過舉辦一系列冠有“國際”“全球”“大中華”等字樣的針對青少年群體的賽事牟利;經教育部批準的“葉圣陶杯”全國中學生新作文大賽,先后被山寨為“葉圣陶杯”全國中小學生新作文大賽、“葉圣陶杯”華人青少年作文大賽。越能混淆視聽,就越方便渾水摸魚。“李鬼”扮“李逵”,一些非法社會組織屢試不爽。
其次,針對素質教育等社會熱點,摸準一些家長的教育焦慮和證書崇拜,從中牟利。被取締的“全國中小學生綜合素質等級測評中心”,先前通過截取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辦法》等文件內容,大肆進行虛假宣傳,宣稱“綜合素質測評結果將納入中小學生成長檔案、作為學生中考高考的參考依據”,在部分地區引發家長的恐慌。
再有,一些地方及學校對類似等級證書和比賽結果的認可,也助長了相關灰黑產的壯大。一些招生機構面對五花八門的證書和獎項寧信其有,這讓相關非法組織更加有恃無恐,借此牟利的灰黑產也隨之滾雪球般發展。
最重要的一點,是相關監管的失靈。當遍及全國的騙局長期處于無人發現、無人監管的狀態,受害的學生及家長自然越來越多。
“像模像樣搞活動,一本正經賺黑錢”。教育類非法社會組織的行徑不僅讓孩子和家長付出巨大的時間和經濟成本,也帶壞了素質教育培訓的風氣,使其陷入功利化怪圈,其“拉大旗作虎皮”的做法更折損了權威部門的公信力。
眼下,在“雙減”政策背景和趨勢下,學科類課外培訓的空間大大被壓縮,孩子們有更多時間參加興趣班、素養班,多地音樂、美術等藝術課程將納入中考的消息也不時傳來,這顯然是令人欣慰的改變。但守護健康的教育環境,我們還有很多要做的事。
要看到,一些培訓機構的引導和鼓吹,讓一些興趣班漸漸呈現出較強的應試教育的特征,因此,相關培訓的內容和形式有待進一步規范,尤其需要警惕一些培訓機構和人員為家長和學生刻意創造“競爭賽道”、制造焦慮,要確保針對青少年群體的興趣班健康有序發展,避免素質教育在資本加持下變味。
具體而言,職能部門要加強對這一領域非法社會組織的監測和打擊力度,嚴控公權機構向社會組織的不當授權;學校要在源頭上減少測評、升學環節中學生對證書、獎項的過度依賴,嚴格落實教育部嚴禁中小學招生與任何競賽掛鉤的要求;家長需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破除唯成績論,真正追求孩子在德智體美勞等多方面的均衡發展。只有全社會共同努力淡化青少年綜合素養的應試色彩,才能真正為家長和學生減負,才能營造出一個健康的教育環境。(本報評論員 韓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