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裝備制造業聞名的遼寧省,技術工人總量達460萬人,是技工成長的沃土。然而,遼寧近些年來仍不斷放大招緩解用工難。
近日,遼寧提出全面實施“技能遼寧行動”,健全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機制。遼寧未雨綢繆是因看清了自己的短板:高級技工在技工中的占比小,僅為24%,占全部就業人口的比重更低,與國內先進省份相比還有明顯差距;戰略性新興產業技工技能跟不上迭代需要,中小高新技術企業招工難。比如在集成電路企業,招聘高級技工成為難事。技不配位,不是供給總量上的“荒”,是供給結構上的“荒”,說到底是高級技工“荒”。
遼寧如此,全國怎樣?全國范圍的制造業用工緊缺現象一直存在。有關部門發布的最缺工職業排行榜中,涉及制造業的不在少數。近幾年人才市場技工的求人倍率一直保持在1.5以上,高級技工的求人倍率在2以上,高級技工缺口上千萬人,且分布不均衡,供需矛盾非常突出。
技工,是將技術夢想照進現實的人,一流的產品離不開一流的技工。再先進的設計方案,沒有技工的精細工藝化操作,也很難變成有競爭力的產品。
高級技工多了才不慌。遼寧“十三五”時期提出每年拿出12億元新培養10萬名高級技工和技師。“十四五”時期,遼寧省綜合措施再發力,將下力氣解決技工總量短缺、結構失衡的突出問題。比如,培訓方面,鼓勵定向培養,提高勞動力供給與需求的匹配度;評價、激勵方面,遴選、獎掖遼寧工匠,杰出技工試水年薪制。
最近,面對新一輪新冠肺炎疫情沖擊,遼寧省內一批重點企業穩住陣腳。如華晨寶馬不斷擴建新工廠、連推新車型,快速復產的底氣就在大批高質量的熟練工人召之即來,給華晨寶馬新工廠及配套企業的“滿血復活”帶來用工保障。華晨寶馬受益于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經驗,學校和企業“無間融合”,以“訂單培養”“缺啥補啥”方式為企業定制專門領域的“藍領”技工,從而培養出更多符合企業精準需求的實踐型人才。
因需因時而動,技工大省的未雨綢繆,很有必要也很有道理。(孫潛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