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三百六十行,行行做咖啡。”要說當下哪個市場最具吸引力,咖啡絕對算一個,賣茶的、賣書的、賣車的、賣保健品的都紛紛入場。扎堆熱鬧,成效如何?有媒體梳理發現,折戟沉沙者不在少數。
拓展業務領域是企業經營的常規操作,特別是對陷入營收焦慮的企業來說,尋求第二增長曲線無可厚非。近些年,跨界成為一種突圍模式,很多企業希望借此拉近與年輕消費群體的距離。“萬物皆可咖啡”僅是顯著一例,亦不乏服裝店賣鮮花,快餐店搞盲盒,調味品做T恤,造酒廠出面膜……各種“混搭”爭相涌現,一時間仿佛不跨界就不會做生意了。
跨界經營真能一跨一個準兒?應該說,一些傳統國貨確實煥然新生、亦有行業新秀殺出重圍,但誠如媒體調查所示,真正跨出名堂的并不多。即便是那些為人熟知的大牌,本身自帶流量,還有巨額推廣加持,往往也只能在“官宣”那一刻吸引嘗鮮者。隨著入局者越來越多,消費者也日漸審美疲勞,眼見種種強行捆綁的“拉郎配”,反而心生一種“想方設法割韭菜”的嫌棄。
跨界經營不是一套就靈。縱觀比較成功的案例,無一不是在“守正”的底子上“出新”。比如,故宮等文博機構從傳統文化因素入手,進軍文創領域,還與國產美妝、國產美食等做起聯名;被稱為“國藥老字號”的云南白藥,依托草本工藝與IP營銷,從“專治跌打損傷”逐漸向日化等多元產品線進軍……事實證明,實現“有效跨界”依托于主業的積淀和文化的共通。在行業加速轉型、市場快速增長、新技術爆炸式突破的今天,企業只有摸透消費者喜好,將自有的核心競爭力與全新的市場需求有機融合,并真正深耕新產業鏈條中的核心環節,才能在競爭中贏得主動。
隨著經濟發展轉型升級,未來一定會涌現出更多新賽道、新融合、新選擇。更多企業進入市場,催動產業加速裂變,為自身創造可能,優化消費體驗,是一件好事。但逐風者應當明白,無論風口怎么變,想往哪個領域跨,明辨自身優勢,練好基本功,永遠是立身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