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公開數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地方政府共發行新增專項債券突破1萬億元,達到約10029億元。這與去年同期(約2.2萬億元)發債規模相比,同比下降約55%。顯然,今年上半年新增專項債發行進度慢于前些年,上半年新增專項債發行占全年限額比重約為28%。
粵開證券研究院副院長羅志恒告訴第一財經,經測算,今年上半年預計有65%的專項債資金投向基礎設施建設。
前些年專項債主要投向了土地儲備和房地產領域,穩投資效果不明顯。為了充分發揮專項債資金穩投資補短板效果,國務院限制新增專項債資金投向土地儲備和房地產領域。
今年新增專項債投向九大領域,分別是鐵路等交通基礎設施領域、城鄉電網等能源領域、農林水利領域、生態環保領域、衛生健康等社會事業領域、城鄉冷鏈物流基礎設施領域、市政和產業園區基礎設施領域、長三角一體化等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和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
多位財稅專家對第一財經分析,由于上半年穩增長壓力相對較小,考慮到去年疫情期間巨額專項債資金效應在今年上半年持續釋放,今年專項債限額下達晚于前些年,加之專項債監管越來越嚴格,今年上半年專項債發行進度較慢,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增速。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前5個月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11.8%,兩年平均增速為2.6%。這均低于同期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基建投資增速低于市場預期。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9年基建資金來源數據,基建資金可以分為5個部分:自籌資金、國家預算內資金、國內貸款、利用外資、其他資金,占比分別為:63.8%、13.4%、12.5%、0.3%和10.0%。
今年基建投資增速低于預期,除了受專項債發行進度較慢影響,前5個月預算內基建相關支出下滑也有關,如前5個月,交通運輸支出同比下降9.5%。
另外,今年上半年城投債發行監管更加嚴格,城投發債受限,也一定程度上影響基建投資。今年前5個月開工建設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投資額約2453億元,同比下降6.4%。
羅志恒表示,自籌資金作為基建投資的最大資金來源,是影響基建投資的關鍵因素,其資金來源可以進一步分為政府性基金、地方專項債、城投債、PPP、非標等。
他認為,受限于“房住不炒”政策基調下房地產力度升級、政府隱性債務壓力下城投平臺舉債融資受限、PPP新政下規范項目運作、資管新規后非標凈融資降為負值,自籌資金的其他資金來源加快收緊,托底基建的重擔就落到專項債項目中的專項債基金及其他配套資金上。
不過,下半年專項債發行將提速,基建投資增速或有所加快。
財政部部長劉昆已經表態,適當放寬專項債券發行時間限制,合理把握發行節奏。作為地方基建資金主要來源的專項債,市場普遍預計下半年專項債會加快發債進度,完成全年3.65萬億元的新增專項債發行任務,這意味著下半年還有約2.6萬億元新增專項債待發行。
羅志恒表示,在假設今年3.65萬億元新增專項債完成發行,投向基建的比例為60%,并有三分之二資金形成實物投資等情形下,預計2021年專項債將帶動約2.75萬億資金投向基建,和2020年基準情形下的2.02萬億相比,增量資金為6500億元,在其他來源資金不變的情況下,提高2021年基建增速3.9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