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領紅包”“掃碼抽手機”……快遞面單上的“贈送福利”讓你動心了嗎?
近日,有不少網友反映,這些隨著快遞送來的所謂“福利”掃碼進去后全是廣告,甚至包括貸款和理財業務,一掃之下不僅一無所得,反而把自己的信息“送”了出去。
“牛皮癬”小廣告粘到快遞面單上,究竟圖啥?毋庸諱言,快遞包裹直達到人,與其他廣告相比,具有成本小、投放準等優勢,某些人于是瞄準了這塊隱蔽角落,以送福利為幌子干起了見不得光的誘導營銷。盡管絕大多數人不會上當,但只要龐大網購群體中有幾個人“隨手掃一掃”,真辦理了“理財”“借貸”等業務,那些不法分子就賺到了。隨著越來越多老年群體加入網購大軍,被快遞欺騙的新聞更是不時出現。
那么,這些極具欺騙性、誘導性的廣告是誰發的?據媒體調查,多家快遞公司的客服表示“不知情”。商家則聲稱是“系統自帶”,究竟是哪家系統要取決于使用了哪一款打印單據的軟件,像淘寶、抖音、快手等平臺的快遞單打印軟件中都存在廣告固定植入的模板。一番探究之下,“皮球”踢到了購物平臺上,可平臺面對詢問卻表示,“這屬于正常操作的廣告位,都是正規的商家合作,經過篩選,消費者可以自主選擇是否填寫信息”。
平臺的說辭頗為傲慢,實在難以服眾,而快遞企業乃至商家恐怕也難辭其咎。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信息應當真實、全面,不得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據《廣告法》,廣告主和廣告制作方、發布方對廣告內容有審查義務,要對其真實性負責。以派發“福利”的欺騙方式誘導消費者點擊、打開、接受廣告內容,逾越了真實、合法的廣告底線,而一旦成功誘導消費者輸入相關個人信息,更觸碰了信息保護紅線。無論是電商平臺,還是快遞公司,包括商家,既然都參與了面單廣告的制作或發布環節,就必然應承擔起不同程度的責任。
數據顯示,僅11月1日—11日,全國郵政、快遞企業共處理快件近50億,再創新高;而據預測,今年快遞量將超1200億件。隨著行業持續發展,電商形態不斷豐富升級,規則日趨完善細致,一些曾經不起眼的角落,實際上也正在變得顯眼和扎眼。媒體曝光之后,監管部門需要動真碰硬,對種種問題依法采取約談、查處、責令整改等方式進行治理。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做生意什么時候都不能忘了“誠信”二字。與其暗戳戳耍點小花樣,倒不如認真研究如何把小小面單這細微之地做出口碑,贏得用戶的真心滿意和“用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