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充會員僅0.1元”“限時6元尊享鉆石會員”……對APP上的這些誘人“優惠”,你有沒有動心過?近日,有媒體調查發現,不少人被APP花式套路引入“自動續費”深坑,月復一月損失了不少錢。
所謂自動續費,就是用戶的會員資格到期后,平臺自動從其賬戶扣款續訂相關服務。作為一種商業協議,若消費者知情同意,無可厚非,但從現實來看,問題恰恰出在這。有的強買強賣,要么除了自動續費別無選擇,要么將之設為默認勾選,還特意把字體縮小,藏到不顯眼的角落;有的名不符實,說好的自動續費優惠多多,結果扣著扣著價錢就翻了倍;有的退出無門,取消程序異常復雜。有網友感慨,“走過最長的路,可能就是’自動續費’的套路”。
在相關投訴平臺上,以“自動續費”為關鍵詞的投訴多達6萬余條。不過,消費者抱怨連連,商家卻不以為意,說什么“便利用戶”“避免用戶因忘記續費享受不到相應服務”。不少商家還拿云山霧繞的避責條款說事,無論注意與否,還是忘了關,似乎都是“用戶責任”。殊不知,種種行徑不僅無信無良,還涉嫌違規違法。今年5月1日,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正式實施,其中明確規定“網絡交易經營者采取自動展期、自動續費等方式提供服務的,應當在消費者接受服務前和自動展期、自動續費等日期前五日,以顯著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由消費者自主選擇”。此外,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也要求,商家對于格式條款要盡到說明和提示義務。
這次,在被媒體點名后,相關平臺第一時間道歉,并稱要“自查自糾”。不過從過往案例來看,許多表態雷聲大雨點小,風聲一過又一切照舊。仔細想來,以技術優勢、復雜程序“割韭菜”,其實已是一些互聯網企業的“最大套路”,消費者不掌握主動權,往往只能吃啞巴虧。這種情況下,監管部門必須積極作為,不能聽任商家自說自話。就拿自動續費來說,既然相關規則已經出臺,那就要有法必依、執法必嚴,讓漠視法規和消費者權益的平臺付出相應代價。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雞賊糊弄亦非長久之計。當下互聯網,留客的手段很多,套路能用一時,但最終會透支信任、作繭自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