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1月22日從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獲悉,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和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CMF發布了年度報告。本次報告的主題是“疫情反復與結構調整沖擊下的中國宏觀經濟復蘇”。報告認為,2021年中國宏觀經濟持續復蘇,預計將能夠實現全年6%以上增長目標。
報告分析,2021年是中國宏觀經濟持續復蘇的一年,呈現出“前高后低”“結構分化”和“壓力加劇”的運行特征。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總體穩定、外資外貿的景氣持續、高新技術產業的持續向好以及全面小康目標的順利完成,為中國宏觀經濟在疫情期間的持續復蘇提供了持續的動力和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復、極端天氣的出現、大宗商品價格的高企、宏觀經濟政策的快速常態化、房地產和碳減排等結構性調整政策的同步實施、金融風險的控制以及平臺整頓引發的社會輿情變異,使中國宏觀經濟下行壓力自2季度持續上揚,經濟復蘇進程有所放緩,前高后低的態勢明顯放大。
報告分析,2021年中國宏觀經濟呈現出十一大新現象、新問題和新特征,表明中國宏觀經濟復蘇的進程十分復雜,影響經濟復蘇進程的力量既有外生因素也有內生因素,既有短期波動和周期調整,也有中長期結構性因素沖擊,更有政策協調的因素。
一些可喜的新現象不斷涌現。首先,成功的疫情防控和中國制造體系的強大依然是中國經濟持續復蘇的核心基礎之一,中國疫情防控紅利和全球供應中心效應有中期化的趨勢,外需對2021年中國宏觀經濟復蘇的貢獻出現超預期的持續。
同時,中國科技自立自強戰略的全面啟動、疫情帶來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化以及全球對高技術制成品的需求持續上揚,導致疫情期間創新驅動發展態勢持續向好,數字經濟占比持續上升,高新技術行業利潤增速與投資增速保持高位運轉,研發投入新型激勵體系開始出現,新舊動能轉換在疫情期間得到了加速。
但也不能忽視一些新問題、新特征的存在,例如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導致輸入性通脹和上游成本上漲的沖擊,國際供應鏈瓶頸問題持續時間比預期要長、產生的沖擊比預期要強烈,房地產管控政策的加碼以及長效機制改革的全面啟動標志著中國房地產市場進入到新時期,電力供求缺口快速擴大折射出綠色轉型進程中供給摩擦與政策協調失靈問題等。
談及對明年經濟復蘇進程的預期,報告稱,2022年中國宏觀經濟必將逆轉2021年經濟復蘇乏力、增速回落的勢頭。一方面它將部分延續2021年宏觀經濟復蘇的動力和基礎,另一方面在宏觀經濟政策再定位、協調體系再調整以及十四五規劃全面落實等因素的作用下,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將得到極大的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