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套餐被誤導、換套餐費周折……媒體報道顯示,5G時代,各種流量套餐亂花迷眼,選擇極大豐富的同時,也給消費者添了不少堵。
且不說反復來電推銷讓人不勝其煩,單就“套餐”本身來說,往往不乏“套路”。許多套餐名不符實,使用起來處處受限。致電客戶時無不大談回饋贈送,對體驗結束自動續訂卻諱莫如深。套餐升級容易降檔難,人為設置重重障礙。如此種種,讓人防不勝防,涉嫌侵犯消費者知情權選擇權。
說起來,“提速降費”推行多年,網速直線提升,通信服務性價比也有了很大改觀,但用戶的埋怨聲依然普遍存在。究其緣由,莫不是因為套路太深。比如,早些年運營商力推所謂閑時流量,可誰后半夜長時間上網?再如,近兩年流行的“不限量套餐”,“不限量”總是異常醒目,“限速”卻往往藏頭露尾。宣傳天花亂墜,但“文字游戲”居多,直截了當降費寥寥。再加之,由于使用頻率劇增,通信資費單價雖降低、用戶支出反增的情況也很常見。這種情況下,消費者吐槽不斷也是必然。
運營商套路依舊,歸根到底還是觀念沒跟上“網速”。萬物互聯的時代,便捷、自由、暢通等是關鍵詞。這些詞匯標定著用戶需求,亦是市場變革的方向。就拿通信行業自身發展來說,從幾千元的座機安裝費到充話費送手機,從64Kb/S撥號上網到10兆寬帶沖浪,技術革新、產業升級始終朝著增質提速、破壁降費的方向前進,整個行業才得以吸引越來越多的用戶,持續釋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這個時候,還搞一些并不高明的套路,“腦袋”未免太落后了些。再從更現實的角度看,眼下我國5G套餐用戶就超過6.6億,“攜號轉網”大門打開,“網上辦、掌上辦”方便快捷,誰家服務好、誰家資費低,用戶自會用腳投票。若只會算小賬,恐怕會在長遠大賬上損失更多。
套餐不再套路化,大家用著明明白白,需要運營商自我革新,也少不了監管持續發力。本月初,工信部印發《關于開展信息通信服務感知提升行動的通知》,要求相關基礎電信企業進一步全面梳理在售套餐名稱,優化資費套餐設置展示方式,及時提醒用戶流量使用情況,合理設置套餐外流量單價。種種要求直擊痛點,回應了社會關切。不過除了亮明規則,硬性懲治也不可少,只有讓侵犯權益的行為真正付出代價,才可能讓種種套路失去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