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軌交14號線金粵路站、黃楊路站的部分出入口,采用了一種名為“結構裝飾一體化裝配式”的工業化建造方式,在工廠預制好所有構件,現場只需要如同“搭積木”一樣完成吊裝。這樣的裝配式工藝,常用在房建、橋梁上,如今也在上海的地鐵出入口成功應用。
“傳統的地鐵出入口建造,存在施工時間長,濕作業大,粉塵污染嚴重,耐久性差,維護成本高等問題。”中交上航局浚浦建科公司14號線項目經理王徐平表示,在研究成果初具雛形后,經與申通方面溝通協商,一同成立了聯合課題小組進行攻關,這個一體化出入口就“應需而生”了。
“一體化出入口的建設,可以一次性滿足快速施工、避免現場濕作業、不同形式及尺寸的標準化、造價可控等多方面需求。”王徐平舉例道,以軌交14號線金粵路4號口為例,傳統混凝土結構形式出入口施工人員為12人,采用工業化建造方式后為6人,減少50%現場用工量。傳統結構工期為10天,整體工期35天,采用工業化建造方式后,現場結構安裝工期可以縮短至7天以內,整體工期為25天以內,整體工期縮短近30%。
如何做到快速便捷,其實功夫都花在了前期。項目遵循建筑、結構、機電、裝修一體化,設計、生產、施工一體化,技術、管理、市場一體化的理念,以工業化方式建造地鐵出入口,代替傳統采用現澆混凝土框架結構體系或采用鋼結構承重配幕墻外圍護體系的地鐵出入口。
“不同于房屋裝配式建造,地鐵出入口還需要將機電、裝飾、維護等考慮入內。例如制作模塊的時候,就已經把管線埋入其中。”中交上航局浚浦建科公司建筑工業化事業部總經理樊蕾雷說。
記者獲悉,這種工藝在上海軌交14號線桂橋路站、金粵路站、藍天路站、封浜站等9個車站共計16座出入口上得到應用,目前都已進入施工收尾階段。(記者 裘穎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