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酷似一把開叉剪刀的剪刀山。
圖②:在村后的小山上俯瞰田園風光。
圖③:東山村村中的古井。
■本報記者胡曉詩 文/攝
“奇峰鎮外看奇峰,萬點尖峰鎖碧空。”距離市區不遠處的奇峰鎮,是桂林山水巖溶地貌的代表之一,東山村正是奇峰鎮風景的核心區域。東山村是雁山區柘木鎮何家村委其中的一個自然村,位于柘木鎮南邊,距市中心僅15公里。
東山村雖臨近市區,卻如桃花源般寧靜美好。走入其中,村落古樸,阡陌縱橫,田園周圍是如竹筍般平地而起的奇峰,遠看重巒疊嶂,一山連著一山。漫步在田間地頭,黃燦燦的油菜花最先嗅到了春天的氣息,農夫在田里默默地勞作,耕牛在一旁悠閑地吃草,所有一切,返璞歸自然。
在通往牛鼻塘的公路一旁,還有一處名叫剪刀山的景致,這座近百米高的山峰從四周較為平坦的地方突兀矗立,在半山腰處分裂為兩峰,遠觀酷似開叉剪刀,故名剪刀山。
雖然記者來到東山村的時機不是農作物播種、生長和收割的季節,但從眾多攝影愛好者拍攝的作品中,還是感受到了這里的四時充美:春季,群峰倒映,山在水下,水躍山上;夏季,水稻飄香,綠意盎然;秋季,一片金黃,滿是豐收的喜悅;冬季,整個村莊靜謐而安詳。
奇峰鎮雖然風景優美,卻一直沒有成為景區,究其原因,還是奇峰鎮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以來,奇峰鎮就是建營屯兵的要地,太平天國時期,這里是洪秀全練兵之所;抗戰時期,廣西第二屆學生軍在李家村集訓一個月,國民黨政府也為軍事和運輸需要,決定修建李家村機場……
說到奇峰鎮,相信很多人會和記者一樣,誤以為是一個鄉鎮。其實,奇峰鎮是一個叫鎮卻無鎮的地名。記者詢問了附近一些村民,奇峰鎮這個名字是怎么來的,他們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后來,記者在網上找到一篇名為《桂林記憶之一:奇峰鎮 無鎮之鎮唯奇峰》的文章,作者在文中這樣寫道:“當兵的那些年,因工作原因,曾查證了大量史料記載,走訪了大量當地群眾,奇峰鎮這個地名,是在1955年后才有的。”作者提到,時任師政治部主任見這里山勢雄奇,層次豐富,色彩絢麗,但是一直無地名,遂向時任師長建議將軍營命名為奇峰鎮,后報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正式命名。
從此,奇峰鎮這個無鎮之鎮成為桂林市民耳熟能詳的地名,桂林也出現了以奇峰為名的道路、小區、幼兒園等。
東山村處于石灰巖群峰之間,許多石山有巖洞,巖洞的大小各不相同,所處的位置也高低不一,有居上部的穿巖,形成了“奇峰掛月”的勝景;有居中部形成大廳的穿巖;有居下部連接地下暗河的落水巖洞。
記者在村支書的帶領下,來到一座名為雷劈山的石山中一探巖洞的神秘。正如名字那樣,此山的一面垂直而陡峭,猶如被雷劈過一樣。山腳處,村民們利用該山的落水巖洞建起了一座古井,井水清澈干凈,顏色碧藍,一旁立有修井的功德碑,從上面的記錄來看,東山村主要有秦、熊兩姓。村支書介紹,東山村有300多年的歷史,村里每逢紅白事,都要來這口井取水。
再爬至不到半山腰處,有巖洞兩個。一個巖洞大廳目測有上百平方米,十多米高,是村民堆放草料的地方,洞頂鐘乳石群生,如一條盤旋的巨龍,洞口可見舊時修建的防御石墻;另一個巖洞如“L”形,走入其中光線很快變暗,但隱約可見洞內鋪有石子,巖壁有開鑿過的痕跡。村支書告訴記者,兩個巖洞均為天然貫通,可以通往山的另一面。
老桂林都知道,柘木鎮以盛產馬蹄聞名,而該鎮的馬蹄素有“一東二衛三李”的說法,即東山村出產的馬蹄是柘木鎮境內最好的。得益于東山村特殊的地理環境,無污染的水源,東山村的馬蹄個大、多汁,色澤光潔,甘甜爽口,享譽國內外,多作為送禮佳品。近年來,受村民外出務工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東山村的馬蹄種植量有所減少。
奇峰鎮林立的石山,讓無數攝影發燒友和驢友紛至沓來。而這片絕世美景的最佳攝影點,就在東山村村后的一座小山頂上,登臨其上,可以俯瞰山腳的田園風光,因此吸引了眾多攝影愛好者冒險登頂拍攝。無限風光在險峰,山頂狹窄險峻,危峰兀立,難以立足,一次僅能容納數人。最后記者提醒,如要登山欣賞美景,一定要注意安全。
路書
導航搜索“東山村村口公交站”或是搭乘4路公交車到達終點站東山村站,附近可以看到兩棟樓,其中一棟有“萬興百貨”的牌子,從兩棟樓中間進去就可以看到一條窄窄的上山路,或是詢問一下當地人上山的路即可。登頂時間為10-15分鐘,石頭和藤蔓較多,需要小心腳下,避免雨天上山。不想爬山的也可以到村里走走,風景一樣很好。(記者胡曉詩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