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見證桂林工業發展的輝煌時期,
也引爆桂林秋日浪漫之旅,今年又種下一萬株——
桂林烏桕紅似火
能再造一幅城市盛景嗎?
圖①:桂林烏桕景觀老照片 陳亞江 攝
圖②:漓江泗洲灣烏桕景觀。 通訊員李騰釗 攝
□本報記者周文瓊
烏桕葉一紅,桂林的秋韻就濃得化不開了。說起烏桕,桂林人是有點驕傲的,秋天的烏桕灘,楊堤的月光島……對于桂林人來說,秋天與烏桕有過一段記憶,才算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秋日良辰。很多人以為,桂林人和烏桕的淵源始于美麗的景觀,但其實遠不止于此。歷史上的桂林有過工業發展的輝煌時期,烏桕其實也作為工業林而被大規模種植,隨著時代的發展,烏桕林又被發展果木林所取代。烏桕種子可通過水流、風吹、鳥傳等方式廣泛傳播,自然生長的烏桕在桂林遍地生根落戶,桂林人和烏桕的故事也如同這種子一般,在桂林人的心中生根發芽,長成了一棵大樹。
70年代桂林大規模種植烏桕生產工業原料
烏桕是大戟科烏桕屬的落葉喬木,根系發達,易生長,烏桕分很多種類,有的喜歡生長在水邊,有的喜歡生長在山地上,桂林的烏桕多在水邊。人們常常以為烏桕是自生自長的野樹,但其實在桂林歷史上曾大規模人工種植過烏桕。
據《桂林林業志》記載,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廣西農林試驗場范圍在市東郊堯山腳下義賓村和三甲村之間,面積約9.53公頃。以引種育苗為主,進行人工育苗試驗。民國35年(1946)育苗11.58萬株,至民國38(1949))年累計育苗248.07萬株,主要樹種中就有烏桕。這是關于烏桕樹育苗的較早記載,而桂林歷史上大規模種植烏桕是在上世紀70年代。
石山綠化試驗站副主任李剛58歲,他是恭城蓮花人,他回憶70年代初的時候,那時村里八九歲以上孩子幾乎都熱衷到地里、山邊去撿烏桕籽。從暑假開始,樹上的烏桕籽還沒熟,他們就爬上樹去摘回來曬干。
他和大弟可是村里出了名的厲害,一年能撿到三四斤烏桕籽。村里的代銷店就能直接賣,4毛錢一斤,每斤還能補貼二兩糧票。“那時一個成年勞動力在生產隊出一天工也就一分錢。”因此一年下來他和大弟賣烏桕籽的收入可不少!
而那時一年的學費大約是9毛錢,靠著撿烏桕籽,李剛從小學到初中幾乎都實現了勤工儉學,自己支付了學費。
市林業和園林局綠化科科長李騰釗介紹,烏桕因為樹根、樹皮、樹葉可以入藥,又是我國南方重要的工業油料樹種,烏桕籽的出油率能達到50%,廣泛用于工業生產,上世紀70年代以來,桂林市陸續從湖南、浙江等地引種了大批烏桕培育經濟林,沿漓江種植。而這都在《桂林市志》中有記載。70年代,由林業部門下達計劃,組織種苗、發動群眾上山植樹,開展技術指導,積極推廣科學植樹造林。1975年,在郊區楓林、周家、文家一帶的臺地連片營造烏桕林。從湖南省寧鄉縣和浙江蘭溪縣引種,至1981年,種植烏桕純林366.67公頃,平均成活保存率在80%以上,烏桕生長茂盛,林相整齊美觀。1986年產烏桕籽10噸。1988年,烏桕林改造成以柑桔為主的果木林。
李騰釗說,當時在桂林本地大多只收購烏桕籽,賣到外地才進一步榨油。現今桂林烏桕樹的面積沒有進行過專門的統計,但與種植烏桕純林366.67公頃來比較,肯定還不及十分之一,“你在腦海中想象一下把現在的烏桕景觀放大十倍,只恨腦海里的畫面沒法用手機拍下來。”
漓江兩岸的烏桕樹,也有很多是人工種植。據《桂林市志》記載,漓江兩岸原來樹木稀少,分布不均勻,與秀麗的桂林山水不協調。1975年開始進行兩岸綠化工作,每年下達任務給沿江公社(鄉鎮),進行河堤植樹。1981年到1985年種植楓樹、苦楝、烏桕等小規格苗67.58萬株,經濟果木林19.3公頃,兩岸綠化帶增加至19.34公里。現今從漓江游覽船上遠望,漓江兩岸立體型綠化帶第一層為迎春花、第二層為夾竹桃、第三層桂花、天竺葵、烏桕等,有花有果。
1988年,烏桕林改造成以柑桔為主的果木林。“當時應該是烏桕籽這種榨油原料已經被取代,桂林就發展經濟果木林。”
桂林人的烏桕榮譽
李騰釗介紹,桂林烏桕是為數不多的以桂林命名的植物,也叫濟新烏桕,這是以中國、廣西著名植物學家、桂林植物園創建人鐘濟新先生命名。
鐘濟新(1903~1993),中國著名植物學家,廣西蒼梧縣龍圩鎮思念村人。民國24年(1935)在廣西大學畢業后留校任教。1954年后歷任中國科學院廣西植物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廣西科學院副院長,第三、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
鐘濟新研究植物很重視從實際中掌握第一手資料,他從二十世紀30年代起就跑野外,調查訪問,采集植物標本。這是一件很艱苦的工作,特別是在解放前,科學研究得不到重視,植物學科的研究和植物標本的采集更是受到輕視,缺乏經費和設備,條件很差,他憑著自己對植物的熱愛,帶著助手或工人,跑野嶺入深山開展工作,跋涉于人員稀少的山區,有時還在山上露宿,常有遇到毒蛇猛獸的危險。有一次,他在山上見到一條大蛇盤躺在路中,繞道走了過去,可前面不遠處,又看見一條大蛇,仰頭還發現樹上有兩條青蛇,他毫不畏懼闖了過去。他以苦以險為榮,從自己熱愛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得到無限樂趣。1947年春天,鐘濟新在桂林雁山,發現大戟科烏桕屬新種鐘濟新烏桕。以人名命名植物在中國十分罕見。
70年代的桂林烏桕也曾引來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據記載,1974年9月建楓林林場。楓林林場建場時只有6人,公共積累僅0.96元。經營面積433.3公頃。職工們艱苦創業,多種經營、林果結合,科技興林。1974-1979年,育苗20.06公頃,產苗144萬株,產烏桕籽3000多公斤。在廣西植物所的指導下,獲得烏桕矮化早期豐產技術、烏桕速生豐產林等自治區科技成果獎。1980年墨西哥、加拿大、菲律賓、日本等國專家先后到該場參觀考察,全國第一次烏桕會議的代表也來此參觀。
桂林烏桕頂層設計不只有“水墨漓江”還將有“五彩油畫”
桂林烏桕景觀在90年代的桂林旅游風生水起,當秋日漓江游船上的攝影愛好者瞥見了烏桕灘一抹紅葉時,接下來便是追尋到這一人間美景,而后漸漸在全國引發熱潮。
90年代的時候多還是攝影愛好者,到了2000年后,很多市民來了、游客也來了,人們在烏桕灘邂逅桂林的秋天。據相關部門統計,每年11月到次年1月,前往烏桕灘打卡的市民、游客超十萬人次。
烏桕灘一直以來有烏桕樹,但也是上世紀70年代大規模種植時才有如此多的烏桕樹,隨著烏桕榨油逐漸退出市場,1988年,烏桕林改造成以柑桔為主的果木林。烏桕灘也曾改造成為果木林,在此后不再種植果木林才又變成現今的樣子。
除了烏桕灘,還有人們熟知的賞烏桕勝地楊堤月光島。秋日的月光島,陽光灑在烏桕林,林間老牛悠然吃著草,暖陽下的月光島讓人仿佛誤入了童話世界一般。
在桂林市區也有很出名的烏桕景觀。就在魯家村,桃花江畔烏桕紅了,船上人披著蓑衣在一葉竹筏上蕩舟碧波,這一美景被攝影師拍下并名揚四海。據李騰釗介紹,照片中的老人也“成名”了,常常被游客要求當模特拍照。
桂林人對烏桕的喜愛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近年來桂林也一直“悄悄”增加烏桕樹。市園林部門在秀峰區巾山路把烏桕作為行道樹種植。從2010年起,市林園部門結合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和漓江花化彩化,從市區到陽朔縣的漓江沿岸增種烏桕。2018年,濱北路旁的漓江泗洲灣作為全市義務植樹活動的主場,市直機關、各企事業單位人員也種下了一批烏桕,目前已經成為一個新的賞葉勝地。
隨著烏桕樹在桂林越來越多,市林業和園林部門對于打造桂林烏桕景觀也有了頂層設計和規劃。李騰釗說,漓江原是一幅水墨畫,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秋冬時節讓它也成為一幅色彩明艷的油畫。從烏桕的科研、育苗、生產、使用、養護等方面都進行頂層設計和規劃。在漓江兩岸、在房前屋后、在綠道建設中打造一批新的烏桕景觀,今后在桂林春季有花,秋季就有烏桕,這將會成為城市的一張新名片。三月是播種的季節,今年在漓江兩岸,桂林人又種下了一萬多株烏桕樹,不知你是否也因此對秋天提前多了一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