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掌握風險隱患底數,是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的前提和基礎。4月8日,自治區政府新聞辦舉行廣西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主體調查成果通報新聞發布會,介紹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發布會現場
邊普查、邊應用、邊見效
自2020年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啟動以來,廣西扎實有序推進各項普查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目前,我區主體調查工作已經全面完成,總體進度保持全國第一方陣。
應急部門完成承災體調查4.5萬項,歷史自然災害災情調查9萬項,減災能力調查16.9萬項。
自然資源部門調查認定地質災害隱患點1.35萬處、地質災害風險區6311個。
生態環境部門完成重點核設施調查。
住房城鄉建設部門完成房屋調查2112萬棟,市政道路調查7980條,市政橋梁調查1980座,供水廠站調查185座,供水管線調查1.3萬條。
交通運輸部門完成高速公路、普通國省道、農村公路調查13.2萬公里,橋梁調查2.1萬座,隧道調查978處;完成全區三級及以上航道調查1211.7公里,泊位調查304個,三級航道及以上通航建筑物調查19座。
水利部門完成水庫(水電站)安全隱患調查4478座,水閘工程安全隱患調查1544座,堤防工程安全隱患調查998段(總長2344.75公里),特征斷面防洪特征值調查618個。
林業部門完成森林可燃物標準地調查5621個,森林可燃物大樣地調查562個以及111個縣級野外火源、歷史火災、減災能力調查工作。
氣象部門采集氣象災害致災因子21.2萬條,建成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輔助系統1套。
地震部門建成14個地震活動斷層數據庫,收集800個鉆孔數據,完成基于遙感影像評估房屋抗震能力工作和房屋抽樣詳查157.5萬平方米。
海洋部門完成海洋災害致災要素調查648項,重點隱患排查4615項。
目前,自治區各有關部門按照“邊普查、邊應用、邊見效”的原則,結合實際,在普查階段性成果應用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
自治區應急部門把調查成果運用到應急管理“一張圖”,納入應急指揮平臺,提升了自然災害預警和應急救援能力。把隱患調查數據融入應急預案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自治區、市、縣、鄉、村五級應急預案。
自治區自然資源部門通過調查,重新認定地質災害隱患點和風險區,更新廣西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平臺,指導各地安裝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設備,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預報的靶向性更精準。
自治區氣象部門利用普查成果修訂站點資料,優化氣象干旱監測評估技術方法,制作精細到鄉鎮的干旱監測評估產品。通過將普查數據融入廣西氣象災害監測和風險評估平臺,開展汛期暴雨、臺風風險監測評估服務。
▲4月4日,在黔江武宣河段,一艘貨船從江中緩緩駛過。隨著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正式蓄水,該段河流形成一個大庫區。梁以松 翁貽鋼 攝
建立自然災害
綜合風險基礎數據庫
發布會上,還對下一步工作安排進行了介紹——
●做好評估區劃基礎數據準備。
●建立符合廣西實際的評估區劃體系。
●按時完成全區評估區劃任務。按照統一的時間節點,完成自治區、市、縣三級地震災害、地質災害、氣象災害、水旱災害、海洋災害、森林火災等單災種風險評估與區劃和歷史災害評估、綜合減災能力評估、重點隱患綜合評估、綜合風險評估以及綜合風險區劃和綜合防治區劃。
●建立我區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基礎數據庫。統籌編制《廣西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基礎數據庫建設方案》,落實軟硬件設施,建設軟件平臺。根據防災減災救災、國土空間規劃和城市智慧信息化管理等業務需要,建立入庫數據清單,制定數據共享共用及數據安全管理辦法,協調各行業共享數據入庫,指導市縣開展基礎數據庫建設。
●推動普查成果應用于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按照“邊普查、邊應用、邊見效”的原則,圍繞重大發展戰略、重大工程建設、重要發展規劃、重點領域,結合災害防治薄弱環節和關鍵領域,推動普查成果應用,不斷完善我區普查成果應用的渠道和方式,充分發揮普查工作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3月31日,融安縣舉行水庫防洪度汛應急演練,進一步增強救援隊伍的協作能力和群眾防災避險意識。韋榮軍 攝
來源丨廣西日報-廣西云客戶端記者 王飛 馮耀華 王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