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銳勤(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云里。
每一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
聽懂我們的言語。
——舒婷:《致橡樹》
提起桂林,總會想到陽朔;提起陽朔,首先想到遇龍河;而提起遇龍河,你會聯想到什么呢?我首先想到古石橋,它們雖與中國四大古橋無法相提并論,卻別有一番味道。
名氣最大的莫過于遇龍橋了,電影《劉三姐》的第一個鏡頭在這里開拍。遇龍橋建于明永樂十年(1412年),單拱橋,長36米,寬4.2米,高9米。橋拱倒影如滿月,連遠處的山峰與倒影也跑到滿月中,里面也有嫦娥和桂樹嗎?歷經六百年風霜雨雪,橋面的石板被磨得光亮,如同月光溫柔而不刺眼。橋兩頭被樹木簇擁著,兩側長滿翠綠的花草,遇龍橋成為一條名副其實的“花橋”。藤蔓短的垂蕩在橋洞里,成為天然的門簾;長的斜垂到水面,似少女輕吻清波;風兒吹起,揭開古橋的面紗。咀嚼劉三姐的愛情,連纏繞的藤蔓也帶著親昵的情思。橋邊,村民有的在閑聊、喝茶、哼曲子、嗑瓜子,有的在看書和做筆記,有的在閉目養神,這是遇龍橋邊獨有的生活嗎?
富里橋造型最美,也建于明代,單拱橋,長30米,寬5米,高10米。富里橋高高拱起將河岸撐開,好像一張滿弦的巨弓,似乎松開兩岸就要驟然合攏,這是常勝老將軍的神器嗎?橋下隨意橫陳兩張竹筏,筏上散落樹葉,頗有“野渡無人舟自橫”的懶散,緩和了滿弓的緊張氣氛。黃狗斜坐在橋最高處石板上眺望遠方,目不轉睛,它是在欣賞醉人的風景,還是等候耕歸的農人?橋兩頭各有一棵古樹,遠看如兩朵浮云低垂,兩滴淡墨潑出空靈意境;近觀粗干中空而皮多筋,枝條蜿蜒活像一幅群龍鬧橋圖。兩棵古樹如同一對天造地設的情侶,貼著橋,戀著橋,默默對視,一塊塊石板是一頁頁情書,傳遞著它們的綿綿愛意,它們在此相戀多少世紀了?
最古老的是仙桂橋。仙桂橋始建于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單拱橋,長25.8米,寬4.16米,高2.2米。橋位于阡陌之間,緊貼水面,流水湍急,喧鬧千年。石面爬滿毛茸茸的苔蘚,石縫長滿嬌巧的小草,也許那不是野草,那是仙桂橋染色的胡須。橋下水草順著水流舞動出萬千身姿,魚兒則調皮地穿梭于水草之間,鴨子三三兩兩的嬉戲,“嘎、嘎、嘎”歡叫,別有一番“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的情趣。橋邊是正開萬點黃的桂花樹,鳥兒也在枝頭唱歌,附近還有一池怒放的荷花,風兒吹過,桂花與荷花的香氣盈滿周身,為古橋帶來年輕且清新的氣息。老農坐在田頭一手拉著黃牛,一手扶住水煙筒猛吸。眼前的生機勃勃不就是一首自然協奏曲嗎?
相比身處城鎮交通要塞或大江大河大湖的橋,遇龍河的古橋被陽朔可愛的饅頭山和蔥翠的田園所包圍,生態更美麗;相比鄉野平淡無奇或荒廢破敗的小橋,遇龍河的古橋歷史更悠久、造型更優美、人居更和諧;相比中國四大古橋的雄偉或精美,遇龍河的古橋更富有生活氣息、野趣與活力,有它們所不及的熨帖與親切。仿佛從河邊長出來,生機勃勃,自自然然不僵硬,大大方方不扭捏,相親相愛,成為遇龍河的好伴侶。仿佛是村莊的守護神,安安靜靜不喧鬧,實實在在不浮躁,一如既往地支撐起兩岸的生計,成為村民的老朋友。
“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山水的可愛、橋的溫和與人的散淡相融合,似乎專屬于陽朔這片土地,也不知是山水與橋的親密滋養了村民的悠然,還是村民的平和滋養了山水和橋的貼心?在古橋邊吃午餐,姜蔥炒土雞濃香緊致,蒜蓉炒油菜花清香爽脆,清蒸荔浦芋頭甘香軟甜。飯后泡一壺茶,躺在竹椅上聽河上傳來的山歌,我也成為陽朔的山野村夫了。“我愛你/不光因為你的樣子/還因為/和你在一起時/我的樣子?!辈唤浺忾g就遇見了喜歡的自己,究竟是古橋進入了我的心中,還是我進入了古橋的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