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自看病無人陪、不熟就醫流程、科室多得找不著北……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近期,職業陪診在南寧悄然興起,除了陪患者就醫外,還提供代問診、幫拿藥、取報告等服務。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調查發現,職業陪診給一些老人、異地患者等特殊群體帶來了方便,但尚無行業標準。專家表示,有關部門可以考慮把陪診納入新職業目錄,制定相關標準和制度,既造福患者又能拓寬就業渠道。
22歲女孩做陪診,半天賺200多元
小曾是位22歲的年輕姑娘。今年3月,畢業不到一年的她有了新身份——陪診員。4月13日上午9時許,記者跟隨她來到南寧市的一家醫院。
▲小曾對醫院的問診流程已經十分熟悉,圖為她在做代問診服務,根據客戶提供的掛號信息在醫院自助機上簽到。南國早報客戶端見習記者 尹世斌 攝
“客戶要做手術,但床位需預約,來一趟南寧不容易,委托我代開住院報到證。”小曾說,手續辦好后,患者只需等醫院通知再來住院,可以節省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
根據客戶提供的掛號信息,小曾輕車熟路來到門診大樓三樓的耳鼻喉科,在自助機上簽到、等待叫號就診。進入就診室后,她表明自己的來意,并在醫生問到患者病情時,撥打了客戶的電話,讓雙方直接對話。確認患者的情況后,醫生很快開好了證明。
▲小曾把服務中的每一個步驟都記錄下來,及時把進度發給客戶。南國早報客戶端見習記者 尹世斌 攝
處理完這單,小曾來不及多說便急忙趕往另一家醫院幫復診的客戶開單取藥、郵寄送達。當天上午,跑完這兩單活,她獲得了256元的收入。
客戶多為老年人
“陪診的目標群體主要是老人、傷殘人士、孕婦、異地患者等特殊人群。”小曾說,她的團隊目前服務覆蓋面囊括了南寧市所有的三甲醫院,提供排隊取號、就診陪護、排隊取藥、取送報告等服務。
小曾認為,隨著社會老齡化問題的加劇,空巢老人越來越多,陪診需求會隨之增長。于是,今年3月,她和2名同學開始全職做陪診,目前雖入不敷出,但她表示會繼續摸索。
而30歲出頭的呂女士自稱在醫院里工作,目前兼職做陪診,她的客戶大多為老人。
“除老人外,現階段另一大需求群體是異地患者,也有個別獨自就診的年輕人。”小曾說,之前她就曾陪診一名獨自做手術的30多歲的女士。
行業發展待規范
記者調查發現,在2015年左右,陪診平臺曾在全國大城市風靡一時,相關服務在南寧也曾曇花一現。有報道稱,一方面是因為政策叫停“醫院與商業公司合作掛號加號”,另一方面是就醫的低頻性、缺少付費方等因素。
陪診服務如今發展如何呢?記者在網上搜索發現,抖音、58同城、小紅書等網絡平臺涌現出大量的個人陪診服務,而標注了“陪診”的App、微信小程序面向南寧提供服務的屈指可數。目前,南寧的陪診服務半天收費在100元~200元不等,全天收費在200元~300元不等,如果需要接送則另外收費。而某App則以次計費,全程陪診299元/次,增加接送和提前約號服務的尊享VIP陪診,588元/次。
▲某陪診App提供的服務和收費標準。
由于行業尚無制度規范、從業人員魚龍混雜、收費標準不一,采訪中有人表示了擔憂,擔心混進黃牛或者醫托、陪診過程患者出意外的責任承擔問題、發生糾紛的維權問題、泄露患者隱私問題等。
“和黃牛不同,陪診走的是正常的就診程序,服務一般是從顧客掛好號開始的,也不像醫托會向患者推薦‘大醫院大專家’。遇到患者不懂掛號,我們可指導但不提供診療建議。”呂女士說,她會和客戶簽免責協議和保密協議,以解他們的顧慮。
記者在采訪中也發現,目前大部分的陪診確實不包含掛號服務,即使有如上述App推出的尊享VIP陪診能幫提前約號,也無法確定何時能約到想要的專家號。
專家律師來支招
對于陪診這個職業的出現,廣西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姚華認為,有需求才有市場,目前,雖然可能存在一些問題,但應該寬容地看待。
姚華認為,接下來的重點是行業要如何規范發展才能造福患者的同時拓寬就業渠道。他建議,相關部門可以把陪診納入新職業目錄,制定相關標準和制度進行指導;其次,可以通過行業協會或中介機構規范和培訓從業者,或考慮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系統管理。
對于服務過程中可能出現糾紛的問題,廣西欣和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王清水律師表示,建議患者及家屬在選擇陪診服務時,盡可能與陪診員簽訂服務協議,明確彼此的權利和義務以及違約責任等,發生糾紛時可以基于合同約定進行維權。若雙方沒有簽訂合同,則需要保留好有關憑據,比如微信聊天記錄、轉賬憑證等,證明雙方確實存在事實上的陪診服務合同關系。
王清水也特別提醒,患者或者家屬更要注意個人隱私保護方面的問題,最好在協議中約定陪診方的保密義務及違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