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勇者》這首歌為何在桂林小學生中火了?
給孩子正能量
就是最好的傳播“密碼”
“去嗎,配嗎,這襤褸的披風;戰嗎,戰啊,以最卑微的夢;致那黑夜中的嗚咽與怒吼,誰說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這段時間,家里有小學生的父母看到這段歌詞,可能都會不自覺地唱出來。這首名為《孤勇者》的歌,原本是一部動畫片的主題曲,卻意外在小學生群體中走紅。這首歌到底有什么“魔力”,讓孩子們獨獨鐘情于它呢?
流行歌曲被小學生
唱火成“兒歌”
“《孤勇者》這首歌,現在我女兒不但會獨唱,也會吹奏口琴版,現在還要自學彈奏鋼琴版。”談到孩子對《孤勇者》的熱愛,鄭女士如是說。鄭女士的女兒今年讀四年級,這段時間,女兒迷上了《孤勇者》這首歌,家里經常傳來她歌唱的聲音,而且為此還自學了好幾種樂器的彈奏版本。小姑娘還說,她喜歡在陽臺唱《孤勇者》,因為說不定樓下的小朋友聽到,會一起跟著合唱,女兒還告訴她,周圍的同學們都會唱這首歌,大家也都很喜歡這首歌。
鄭女士的女兒是這首歌小學生粉絲的縮影,李女士的女兒是二年級的小學生,她告訴媽媽,他們全年級同學都會唱這首歌。李女士的女兒還要求媽媽把歌詞打印出來,供她“精準學唱”。記者詢問了幾位不同學校的家長,家長王女士說,《孤勇者》的確在小學生中很紅,“小孩子們經常一起大合唱,感覺有點像當年唱《少年》那種感覺。”秦女士的女兒今年五年級,這首歌剛發布時,她就是忠實粉絲。女兒告訴秦女士,這首歌是她從其他同學那里學唱而來的,同學們不僅都會唱,還會一起改編歌詞。采訪中,一位趙女士還說,她家兒子才4歲,還不到小學年齡,但也是很喜歡這首歌,趙女士覺得“可能是旋律太有節奏感了”。
《孤勇者》是英雄聯盟首部動畫劇集《雙城之戰》的中文主題曲,由唐恬作詞,錢雷作曲,陳奕迅演唱,于2021年11月8日發行。在歌曲MV中,伴隨著“愛你孤身走暗巷,愛你不跪的模樣,愛你對峙過絕望,不肯哭一場,愛你破爛的衣裳,卻敢堵命運的槍”等歌詞,一個個平民英雄踏上征程,詮釋他們雖然不完美但勇于抗爭的勇氣,他們就是自己的英雄。
這首歌在國內幾大音樂平臺上持續位居“榜首”,評論數均超過10萬次。而隨著小學生粉絲群的加入,這首歌逐漸成為小學“校歌”,合唱、獨奏、鋼琴等版本的視頻都備受熱評,就連話題“《孤勇者》成小學生校歌”都一度沖上了熱搜,演唱者陳奕迅也發微博感嘆:“聽說我出了首兒歌?”
歌曲本身自帶
“傳播光環”
《孤勇者》風靡小學生群體,很多家長覺得可能跟歌曲的節奏有關。趙女士說,這首歌雖然是動畫和游戲的主題曲,但她平時都不接觸。她只是在家里唱KTV時,偶爾點到過這首歌,結果4歲的兒子聽過后就成了忠實粉絲,“強迫”媽媽反復播放這首歌的視頻。趙女士說,孩子還小,不可能理解歌曲中的含義,但他能感知節奏,每當看到歌曲副歌部分,孩子就會跟著擺動身體,嘴里跟著一起哼唱。
趙女士的說法有一定的依據,市辰山小學音樂教師兼大隊輔導員黃梓介紹,旋律是一首歌的“精氣神”,旋律可以傳遞情緒。聽眾聽到這首歌,能感受到其中的激昂、悲傷或者歡快和奮進,這也是為什么一旦一首歌有幾處出眾的副歌節奏,基本就能流行起來的原因,而且孩子們唱出來的基本也是這些副歌部分,“放整首歌時,他們還不一定聽得出來”。小學生們可能不一定都會理解歌詞的含義,但聽到那種富含激情的旋律,他們也不自覺代入其中,從而喜歡上這首歌。除此之外,現在的孩子接觸手機等媒體的機會很多,而各種短視頻都喜歡用這樣的配樂來吸引眼球,他們聽多了,也就自然而然傳播開了。
黃梓還說,流行音樂本身就具備傳播性,每位成年人回想自己的過去時,肯定也能找出很多那個年齡流行的歌曲,這種歌曲是一種時代的記錄,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播。現在的孩子接觸的媒體多,獲得信息的渠道也多,他們的喜好更加是他們自身生活的反映,比如有些孩子學街舞,可能會更喜歡HIPHOP的音樂;有些孩子學習漫畫,他們比較喜歡日系歌曲;還有些孩子獨獨喜歡英文歌曲,這都跟他們的生活有關。黃梓說,有段時間,大家覺得周杰倫的歌是“過去式”了,但孩子們還是很喜歡,他們尤其喜歡他的那首《稻香》。現在的孩子心智成熟早,他們有自己的喜好,也有自己的圈子,一下子傳播開來也可以理解,說不定過一段時間,又是別的歌曲成為小學“校歌”了。
小學生接觸流行音樂
關鍵在引導
記者了解到,像《孤勇者》那樣成為小學生流行“校歌”的,先后有《少年》《微微》《我們一起學貓叫》《下山》等各種流行歌曲。這些歌曲在小學生群體中的流行,跟手機等新媒體的推動有關,也跟歌曲本身有關。秦女士說,當時流行《少年》時,她也被“我還是從前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這段歌詞所感動,覺得有一種“歷經千帆 初心不變”的感覺,孩子們唱出來更加有清新的感覺。秦女士不排斥孩子學唱流行歌曲,她覺得有些流行歌曲旋律美好,歌詞正能量,孩子們喜歡唱也正常,但秦女士也擔心孩子們現在接觸流行音樂的渠道太多了,難免魚龍混雜,希望學校也能有所引導。
對于秦女士的擔憂,黃梓在教學中也在不斷地實踐和解決這方面的問題。黃梓說,在日常教學中,她也發現很多名曲被竄改,有些改得亂七八糟,但孩子們也很喜歡傳唱。遇到這種情況,黃梓不會強硬地批評,她會跟孩子們講這首歌的創作背景,這首歌背后的故事,創作者的經歷以及這首歌本來想要表達的意思,“讓孩子們換位思考,如果你是這首歌的創作者,你的心血被改得亂七八糟,你愿意嗎?”黃梓說,經過這樣的開導后,孩子們會明白一首歌的意義,從而自覺遠離那些“胡編亂造”的東西。
黃梓還說,有時候孩子們還會傳唱一些改得很過分的歌曲,黃梓就會跟孩子們講一講歌曲版權等法律問題,經過解釋之后,孩子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自然也就不會再傳唱這些惡搞的東西了。黃梓說,流行音樂不是洪水猛獸,以現在孩子們的接觸面和接觸信息的渠道,單純的“堵”是不可能的,反而應該在現有教學中加入一些流行音樂的欣賞教學,通過主動的“疏”來正向引導孩子們對音樂的接受方向,提高他們對音樂的審美能力,這才是對音樂正確的態度。
記者蘇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