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曾在藥房前排隊取藥。
醫生問到患者病情時,小曾讓客戶直接與醫生電話對話,自己在一旁用手機拍攝記錄。
近期,職業陪診在南寧悄然興起,除了陪患者就醫外,還提供代問診、幫拿藥、取報告等服務。記者調查發現,職業陪診給一些老人、異地患者等特殊群體帶來了方便,但目前尚無行業標準。專家表示,有關部門可以考慮把陪診納入新職業目錄,制定相關標準和制度,既造福患者又能拓寬就業渠道。
22歲女孩做陪診 半天賺200多元
小曾是名22歲的年輕姑娘。今年3月,畢業不到一年的她有了新身份——陪診員。4月13日上午9時許,記者跟隨她來到南寧市的一家醫院,體驗她的陪診工作。
“客戶要做手術,床位需要預約,可來一趟南寧不容易,便委托我代開住院報到證。”小曾說,手續辦好后,患者只需等醫院通知再來住院,可以節省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
根據客戶提供的掛號信息,小曾輕車熟路來到門診大樓三樓的耳鼻喉科,在自助機上簽到、等待叫號就診。進入就診室后,她表明自己的來意,并在醫生問到患者病情時,撥打了客戶的電話,讓雙方直接對話。確認患者的情況后,醫生很快開好了證明。
事情處理完,小曾來不及多說便急忙趕往另一家醫院,幫復診的客戶開單取藥、郵寄藥品。
當天上午,小曾跑完這兩單活,獲得256元的收入。
客戶多為老年人 特殊人群需求大
小曾說,她的團隊目前服務覆蓋面囊括了南寧市所有的三甲醫院,提供的服務內容有排隊取號、就診陪護、排隊取藥、取送報告等。“陪診的目標群體主要是老人、傷殘人士、孕婦、異地患者等特殊人群。”
“以前,家里老一輩就醫需要人陪診時,父母一度陷入兩難:不陪不行,請假的代價又太大。”小曾認為,隨著社會老齡化問題的加劇,空巢老人越來越多,陪診需求會隨之增長。今年3月,她和兩名同學開始全職做陪診,目前雖然入不敷出,但她表示會繼續摸索。
“除老人外,現階段另一大需求群體是異地患者,也有個別獨自就診的年輕人。”小曾說,她曾陪診一名30多歲的女士。“做手術時,她丈夫不在身邊,要是沒有人陪伴,痛苦是難以想象的。”
30歲出頭的呂女士自稱在醫院里工作,目前兼職做陪診。“醫院大,科室多,很多人對就診流程不熟,有熟門熟路的人陪同省時又省力。”她說,自己的客戶大多為老人。
私人接單者不少 行業發展待規范
記者調查發現,2015年左右,陪診平臺曾風靡一時,相關服務也在南寧短暫出現過。有報道稱,一方面是因為政策叫停“醫院與商業公司合作掛號加號”,另一方面是就醫的低頻性、缺少付費方等因素。
再度興起的陪診服務如今發展如何呢?記者在網上搜索發現,全國有不少標注了“陪診”的App、微信小程序,但面向南寧提供服務的屈指可數,相關客服都宣稱自家的陪診員有醫學背景。一些大型網絡平臺,也涌現出大量的個人陪診服務。
記者了解到,目前南寧的陪診服務半天收費在100元~200元,全天收費在200元~300元,如果需要接送需另外收費。某App則以次計費,全程陪診299元/次,增加接送和提前約號服務的尊享VIP陪診588元/次。
由于行業尚無制度規范、從業人員魚龍混雜、收費標準不一,采訪中有不少人表示擔憂。“混進‘黃牛’或者醫托怎么辦?”“陪診過程中,患者出意外責任誰來承擔?”“發生糾紛如何維權?”“有沒有統一的收費標準?”“有些人素質不高,泄露患者隱私怎么辦?”
“和‘黃牛’不同,陪診走的是正常的就診程序,一般不提供掛號服務;也不像醫托向患者推薦‘大醫院大專家’,實際上我們的服務是從顧客掛好號才開始的。如果一些特殊的患者不懂掛號,可以進行指導,但我們不提供診療建議。”呂女士說,她會和客戶簽免責協議和保密協議,解決顧客的一些顧慮。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目前大部分的陪診確實不包含掛號服務。即使有如上述App推出的尊享VIP陪診宣稱能幫提前約號,但記者以客戶身份咨詢時,對方明確表示:“沒有綠色通道(即無法確定何時能約到想要的專家號)。”
職業如何健康發展 專家律師來支招
對于陪診這個職業的出現,廣西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姚華認為,有需求才有市場。一些老人、傷殘人士等特殊人群,就醫過程中存在諸多不便,陪診的出現能解決這些人群的痛點,適應市場需求。目前,雖然可能存在一些問題,但應該用一種寬容的眼光去看待。
行業如何規范發展才能既造福廣大患者又拓寬就業渠道?姚華建議,從中長期來看,相關部門可以把陪診納入新職業目錄,制定相關標準和制度,對行業進行指導。其次,陪診員和雇主之間的合作或雇傭關系,可以通過行業協會或中介機構進行規范。再者,可以考慮通過電子平臺進行系統管理,比如上述的一些App,一方面可以讓更多的人達成業務上的對接,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平臺的力量規范從業者的行為,比如設置門檻、組織培訓,提高從業者的服務能力。
就陪診可能被誤以為是醫托或者“黃牛”的問題,廣西欣和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王清水律師表示,為了讓患者及家屬放心安心,建議在選擇陪診服務時,盡可能與其簽訂服務協議,才能最大限度地受到法律保護,也更好地與“黃牛”或醫托區分開來。
如果雙方簽訂了服務合同,進一步明確了彼此的權利和義務以及違約責任等,發生糾紛時,患者及家屬就可以基于合同的約定進行維權。如果雙方沒有簽訂合同,則需要保留好有關憑據,比如微信聊天記錄、轉賬憑證等,證明雙方確實存在事實上的陪診服務合同關系。
王清水特別提醒,患者或者家屬要注意個人隱私保護方面的問題,最好在協議中約定陪診方的保密義務及違約責任。
據廣西新聞網